成语拼音:jì wú suǒ shī
成语解释:计:计策;施:施展。再也没有可施展的计谋了。
成语出处:宋·李昉《太平广记》:“因为田承嗣所縻,曾因讨叛,飞矢中肩。左右与之拔箭,而镞留于骨……曹进痛楚,计无所施。”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指什么办法也没有
繁体字形:計無所施
英文翻译:unable to think of a way
计:1.计算:核计。共计。不计其数。数以万计。2.测量或计算度数、时间等的仪器:体温计。血压计。晴雨计。3.主意;策略;计划:计策。巧计。缓兵之计。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百年大计,质量第一。4.做计划;打算:设计。为加强安全计,制定了工厂保卫条例。5.计较;考虑:不计成败。无暇计及。6.姓。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所:1.处所:场所。住所。各得其所。2.明代驻兵的地点,大的叫千户所,小的叫百户所(后来只用于地名):海阳所(在山东)。前所(在浙江)。后所(在山西)。沙后所(在辽宁)。3.用作机关或其他办事地方的名称:研究所。派出所。诊疗所。指挥所。招待所。4.a)用于房屋:这所房子。b)用于学校等:一所医院。两所学校。5.姓。6.跟“为”或“被”合用,表示被动:为人所笑。看问题片面,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7.用在做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表示中心词是受事:我所认识的人。大家所提的意见。8.用在“是…的”中的名词、代词和动词之间,强调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全国的形势,是同志们所关心的。9.用在动词前面,跟动词构成体词结构:各尽所能。闻所未闻。
施:1.施行2.;施展:实施。措施。施工。无计可施。3.给予:施礼。施压力。4.施舍:施诊。施与。5.在物体上加某种东西:施粉(搽粉)。施化肥。6.姓。
“计无所施”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没有计策可以实施”,常用来形容遇到棘手问题时,完全想不到解决办法的状态。比如有一次,公司突然接到客户投诉,原本计划好的方案全部失效,团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但谁也想不出新点子——这种“明明很努力却束手无策”的时刻,就是典型的“计无所施”。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人会在某些情况下完全想不出办法?其实这和大脑的思维惯性有关。比如当人们长期依赖某种固定模式解决问题时,遇到超出认知框架的突发状况,就容易陷入思维盲区。就像突然被要求用筷子夹起一颗玻璃弹珠,手部动作再熟练的人也可能愣住。
另一个例子发生在社区改造项目里。居民们为如何分配公共空间争吵不休,居委会试过投票、调解、专家咨询,结果矛盾反而激化。这时有位老爷爷提议:“咱们先把所有方案都暂停,各自回家画张理想中的社区图怎么样?”没想到这个看似“不作为”的方法,反而让居民通过图画沟通找到了共识。这说明有时候“计无所施”恰恰是突破的契机——暂时放下执着,可能打开新视角。
我个人认为,现代社会过于强调“必须找到解决方案”,反而让人忽视“暂停”的价值。就像程序员调试代码时,常常会因为盯着错误信息太久而忽略简单漏洞;这时候离开电脑喝杯茶,回来可能一眼就发现问题所在。承认暂时的无计可施,或许比强迫自己硬扛更有效率。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遇到困难就该放弃。关键在于区分“暂时性卡壳”和“持续性逃避”。比如学生做数学题时卡在最后一步,如果选择直接抄答案,就是逃避;但如果愿意重新梳理公式推导过程,这种“主动退一步”反而可能触发灵感。生活里的很多突破,恰恰诞生于承认“我现在不知道怎么办”之后的再出发。
最后想说的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史,本质上就是不断突破“计无所施”状态的历史。从远古人类第一次尝试钻木取火,到现代科学家研究量子计算机,每个领域都经历过无数个“山穷水尽”的时刻。重要的是保持对未知的好奇,以及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乐观——毕竟连手机没信号时,我们还能学会看星星辨方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