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ìn
  • tuì 退
  • suǒ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ìn tuì wú suǒ

成语解释:前进后退均无容身之处。比喻处境困难。

成语出处:明·孔迩《云蕉馆纪谈》:“妇怀孕十月已足,适至万山之门首而产,时将夜半矣,进退无所,不得已就于门下,以手扳门环生一女子。”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走投无路

繁体字形:進退無所

英文翻译:No move

进退无所的意思

进:1.向前或向上移动、发展,与“退”相对:前进。上进。推进。跃进。进退。进取。进击。进驻。进行(xíng)。进而。2.入,往里去:进见。进谒。进谗。3.吃,喝:进食。进餐。滴水未进。4.收入或买入:进账。进货。日进斗金。5.奉上,呈上:进言。进奉。进献。6.旧式房院层次,这所宅子是两进院。

退:1.向后移动(跟“进”相对):后退。倒退。进退两难。2.使向后移动:退兵。退敌。把子弹退出来。3.退出;离开:退席。退职。退伍。退伙。引退。4.减退;下降:退色。退烧。潮水已经退了。5.退还:退钱。退货。退票。把这份礼退了。6.把已定的事撤销:退聘。退婚。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5.姓。[mó]见【南无】。

所:1.处所:场所。住所。各得其所。2.明代驻兵的地点,大的叫千户所,小的叫百户所(后来只用于地名):海阳所(在山东)。前所(在浙江)。后所(在山西)。沙后所(在辽宁)。3.用作机关或其他办事地方的名称:研究所。派出所。诊疗所。指挥所。招待所。4.a)用于房屋:这所房子。b)用于学校等:一所医院。两所学校。5.姓。6.跟“为”或“被”合用,表示被动:为人所笑。看问题片面,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7.用在做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表示中心词是受事:我所认识的人。大家所提的意见。8.用在“是…的”中的名词、代词和动词之间,强调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全国的形势,是同志们所关心的。9.用在动词前面,跟动词构成体词结构:各尽所能。闻所未闻。

成语评论

进退无所”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但生活中其实处处能找到例子。比如,小明想换工作,但担心新公司不稳定,留在原公司又觉得没发展,这时候他就陷入了“进退无所”的困境——往前怕风险,往后不甘心,卡在中间像个被风吹歪的陀螺。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进退两难? 其实核心问题在于选择背后的“不确定性”。比如你站在十字路口,往左走怕迷路,往右走怕错过风景,这种纠结的本质是对未知结果的恐惧。这时候,“进退无所”就成了心理状态的外显,就像考试时遇到不会的题,蒙答案怕错,空着又不甘心。

有个真实的职场案例:张姐在互联网公司待了五年,既想跳槽拿高薪,又担心35岁职场危机。她找我聊天时说:“现在就像站在摇晃的独木桥上,往前迈步怕摔,退回岸边桥却要断了。”这句话生动诠释了“进退无所”——每个选项都带着刺痛,但静止不动反而更危险。

怎么破局? 我的观察是,很多人把“进”和“退”看成非黑即白的选择。其实可以像玩折纸一样,把选项拆开重组。比如张姐最后决定:留在原岗位但开拓副业,这样既保住了稳定收入,又给未来留了退路。这种“第三条路”的思维,往往能打破进退维谷的僵局。

现代社会尤其容易让人产生进退无所的焦虑。信息爆炸让选择变得太多,社交媒体的比较又放大恐惧。但换个角度看,这种困境恰是成长的契机——就像登山时遇到的陡坡,爬过去才能看到新风景。重要的是保持行动力,哪怕先往侧边挪半步,也比困在原地消耗能量强。

最后分享个冷知识:心理学中的“布里丹之驴”实验,说的就是当选择完全均等时,反而会导致决策瘫痪。这提醒我们,与其追求完美方案,不如先建立决策标准。比如用“未来五年会不会后悔”来衡量,往往就能划破迷雾,找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