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án
  • suǒ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ì yán wú suǒ

成语解释:脸面没有地方放。犹言无地自容。

成语出处:《晋书·蔡谟传》:“[蔡谟]迁侍中、司徒,上疏让曰:‘伏自惟省,惜阶谬恩,……上亏圣朝栋隆之举,下增微臣覆餗之衅,惶惧战灼,寄颜无所。’”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寄顔無所

英文翻译:No hope

寄颜无所的意思

寄:1.原指托人递送,现在专指通过邮局递送:寄信。寄钱。包裹已经寄走了。2.付托;寄托:寄存。赋诗寄怀。寄希望于青年。3.依附别人;依附别的地方:寄食。寄居。寄人篱下。4.认的(亲属):寄父。寄母。寄儿。寄女。5.姓。

颜:1.面容,脸色,脸面:容颜。开颜。颜面。颜色。笑逐颜开。鹤发童颜。2.色彩:颜料。五颜六色。3.姓。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5.姓。[mó]见【南无】。

所:1.处所:场所。住所。各得其所。2.明代驻兵的地点,大的叫千户所,小的叫百户所(后来只用于地名):海阳所(在山东)。前所(在浙江)。后所(在山西)。沙后所(在辽宁)。3.用作机关或其他办事地方的名称:研究所。派出所。诊疗所。指挥所。招待所。4.a)用于房屋:这所房子。b)用于学校等:一所医院。两所学校。5.姓。6.跟“为”或“被”合用,表示被动:为人所笑。看问题片面,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7.用在做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表示中心词是受事:我所认识的人。大家所提的意见。8.用在“是…的”中的名词、代词和动词之间,强调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全国的形势,是同志们所关心的。9.用在动词前面,跟动词构成体词结构:各尽所能。闻所未闻。

成语评论

寄颜无所”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背后藏着一种强烈的情绪——羞愧到无地自容。比如,小明考试作弊被当场抓住,全班同学的目光像针一样扎在他身上。他低着头,恨不得钻进地缝里。这时老师叹了口气说:“你现在知道什么叫‘寄颜无所’了吧?”小明红着脸点了点头。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用“寄颜无所”而不是“无地自容”?其实这两个成语很像,但“寄颜无所”更强调“脸面无处安放”的具象感。就像职场中有人把同事的功劳据为己有,结果被当众揭穿。他站在会议室里,手里攥着皱巴巴的报告,感觉所有人的眼神都在剥他的皮。这种场景用“寄颜无所”就特别贴切。

我发现生活中这种“面子危机”越来越常见。比如朋友圈里精心修图却被戳穿,或者直播带货翻车被网友群嘲。但换个角度看,“寄颜无所”其实是个警示灯——它提醒我们守住底线的重要性。与其事后羞愧,不如事前多问自己:“这事能见得光吗?”

有人担心用这类成语会不会过时?我倒觉得恰恰相反。现在大家爱说“社死”,本质上和“寄颜无所”异曲同工。就像上周邻居阿姨误把吐槽老板的消息发到工作群,急得连夜找我帮忙撤回。她说:“这下真是寄颜无所了,明天怎么去公司啊!”你看,老成语也能活在现代故事里。

最后分享个观察:能坦然说出“寄颜无所”的人,往往还有救。真正可怕的不是知耻,而是把不要脸当本事。就像古人说的“知耻近乎勇”,承认尴尬本身,就是走出阴影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