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ì wú suǒ chū
成语解释:计:计策,办法。想不出什么办法。
成语出处:《晋书 顾荣传》:“兄弟姻娅盘固州郡,威逼士庶以为臣仆,于时贤愚计无所出。”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指想不出什么办法
繁体字形:計無所出
英文翻译:unable to think of a way
计:1.计算:核计。共计。不计其数。数以万计。2.测量或计算度数、时间等的仪器:体温计。血压计。晴雨计。3.主意;策略;计划:计策。巧计。缓兵之计。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百年大计,质量第一。4.做计划;打算:设计。为加强安全计,制定了工厂保卫条例。5.计较;考虑:不计成败。无暇计及。6.姓。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所:1.处所:场所。住所。各得其所。2.明代驻兵的地点,大的叫千户所,小的叫百户所(后来只用于地名):海阳所(在山东)。前所(在浙江)。后所(在山西)。沙后所(在辽宁)。3.用作机关或其他办事地方的名称:研究所。派出所。诊疗所。指挥所。招待所。4.a)用于房屋:这所房子。b)用于学校等:一所医院。两所学校。5.姓。6.跟“为”或“被”合用,表示被动:为人所笑。看问题片面,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7.用在做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表示中心词是受事:我所认识的人。大家所提的意见。8.用在“是…的”中的名词、代词和动词之间,强调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全国的形势,是同志们所关心的。9.用在动词前面,跟动词构成体词结构:各尽所能。闻所未闻。
出:1.从里面到外面(跟“进、入”相对):出来。出去。出门。出国。出院。2.来到:出席。出场。3.超出:出轨。出界。不出三年。4.往外拿:出钱。出布告。出题目。出主意。5.出产;产生:出煤。出木材。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6.发生:出问题。这事儿出在1962年。7.出版: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8.发出;发泄:出芽儿。出汗。出天花。出气。9.引文、典故等见于某处:语出《老子》。10.显露:出名。出面。出头。出洋相。11.显得量多:机米做饭出饭。这面蒸馒头出数儿。12.支出:出纳。量入为出。13.跟“往”连用,表示向外:散会了,大家往出走。14.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三出戏。15.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显露或完成:看得出。看不出。拿出一张纸。跑出大门。看出问题。做出成绩。
“计无所出”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但它描述的场景其实很常见。比如,公司突然面临技术故障,团队连续开会讨论却想不出解决方案,领导急得直挠头,这时候可以说:“大家面面相觑,计无所出。”问题来了——为什么用这个词?因为它精准传达了“毫无头绪”的状态,比单纯说“没主意”更有画面感。
生活中也有类似场景。比如孩子把玩具拆得七零八落,家长试图复原却无从下手,这时候自嘲一句:“真是计无所出啊!”反而能缓解焦虑。这里的关键在于,成语不只是书面用语,它能让日常对话更生动,还能让听者瞬间理解当下的窘境。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情况是不是说明能力不足?我倒觉得未必。就像拼图时突然找不到关键碎片,暂时的卡壳反而能激发新思路。工作中遇到技术瓶颈的团队,后来通过跨部门协作找到了突破口;家长在玩具事件后,和孩子一起查教程反而增进了亲子互动。计无所出不是终点,而是思考升级的跳板。
观察发现,现代人面对海量信息时更容易陷入“计无所出”。比如选择餐厅时刷半小时点评App反而更纠结,这时候关掉手机凭直觉决定,往往效果更好。这提醒我们:有时候放下复杂计算,回归简单判断反而能破局。就像古人说的“大巧若拙”,留点空白才能容纳新灵感。
下次遇到棘手问题时,不妨先承认“我现在计无所出”,给自己泡杯茶转移注意力。很多突破性想法往往诞生在放松时刻,就像阿基米德在浴缸里发现浮力原理。承认暂时的无能为力,其实是在为大脑腾出创造空间——这种积极的应对态度,或许才是这个成语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