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ǒ
  • z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ì wú suǒ zhī

成语解释:犹言计无所出。

成语出处:《梁书·王僧辩传》:“子仙等困蹙,计无所之,乞输郢城,身还就景。”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想不出什么办法

繁体字形:計無所之

英文翻译:unable to think of a way

计无所之的意思

计:1.计算:核计。共计。不计其数。数以万计。2.测量或计算度数、时间等的仪器:体温计。血压计。晴雨计。3.主意;策略;计划:计策。巧计。缓兵之计。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百年大计,质量第一。4.做计划;打算:设计。为加强安全计,制定了工厂保卫条例。5.计较;考虑:不计成败。无暇计及。6.姓。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5.姓。[mó]见【南无】。

所:1.处所:场所。住所。各得其所。2.明代驻兵的地点,大的叫千户所,小的叫百户所(后来只用于地名):海阳所(在山东)。前所(在浙江)。后所(在山西)。沙后所(在辽宁)。3.用作机关或其他办事地方的名称:研究所。派出所。诊疗所。指挥所。招待所。4.a)用于房屋:这所房子。b)用于学校等:一所医院。两所学校。5.姓。6.跟“为”或“被”合用,表示被动:为人所笑。看问题片面,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7.用在做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表示中心词是受事:我所认识的人。大家所提的意见。8.用在“是…的”中的名词、代词和动词之间,强调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全国的形势,是同志们所关心的。9.用在动词前面,跟动词构成体词结构:各尽所能。闻所未闻。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成语评论

计无所之”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但它说的其实就是“想不出办法”的状态。比如你熬夜赶方案,结果电脑突然死机,文件没保存;或者想帮朋友调解矛盾,但两边都油盐不进——这时候你叉着腰叹气:“唉,真是计无所之啊!”

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会有“计无所之”的时候?一方面可能是客观条件限制,比如信息不全、资源不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主观上陷入思维定式。比如有人遇到工作难题,拼命用过去的经验试错,结果越急越乱。这时候不妨停下来喝口水,换个角度想:“如果抛开现有的框架,问题还能怎么拆解?”

记得去年小区停水停电,手机还没信号。大家刚开始都急得团团转,后来邻居王叔翻出老式收音机,居然收到了应急广播——你看,有时候“没办法”恰恰是新办法的起点。这种峰回路转的经历告诉我们:承认暂时无计可施并不可耻,重要的是保持开放心态。

现代人更容易“计无所之”吗?我倒觉得未必。古人遇到旱灾只能求雨,我们现在至少能人工降雨;但另一方面,信息过载反而让人选择困难。上周同事小李为选旅行路线,对比了20篇攻略还是决定不了。这种时候,或许该学学《倚天屠龙记》里的张三丰:“忘掉所有招式,便是新招的开始。”

下次遇到卡壳的情况,试试这招:把问题写在纸上,然后去散个步。大脑在放松时更容易跳出惯性思维。就像上次我写文章没灵感,下楼买咖啡时看见小朋友用吸管吹泡泡,突然想到可以用“泡沫经济”作比喻——你看,办法总比僵局多半个。

生活就像玩拼图,有时候找不到关键的那片,不妨先把周围的拼完整。重要的是别让“计无所之”变成自我否定的借口,而是把它当作重新校准的契机。毕竟连爱因斯坦都说:“疯狂就是重复做同一件事却期待不同结果。”换个思路,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