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ì wú fù zhī
成语解释:指再无别的办法可想,不得不这样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季布栾布列传论》:“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其计画无复之耳。”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宾语;指再无别的办法可想,不得不这样
繁体字形:計無復之
英文翻译:Never recover
计:1.计算:核计。共计。不计其数。数以万计。2.测量或计算度数、时间等的仪器:体温计。血压计。晴雨计。3.主意;策略;计划:计策。巧计。缓兵之计。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百年大计,质量第一。4.做计划;打算:设计。为加强安全计,制定了工厂保卫条例。5.计较;考虑:不计成败。无暇计及。6.姓。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复:1.重复:复写。复制。2.繁复:复姓。复叶。复音词。3.转过去或转回来:反复。往复。翻来复去。4.回答;答复:复信。敬复。电复。5.姓。6.恢复:光复。收复。复原。复婚。7.报复:复仇。8.再;又:复发。复苏。死灰复燃。无以复加。一去不复返。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计无复之”这个成语听起来有些文绉绉,但它背后藏着一种“实在没办法了”的无奈感。比如,小明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尝试了熬夜、抄答案、找同学帮忙,最后瘫在椅子上叹气:“唉,真是计无复之了!”这时他意识到,或许该调整学习方法,而不是一味硬扛。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成语只能用在“放弃”的场景吗?其实不然。比如一家小公司资金链断裂,老板试遍所有融资渠道无果,看似“计无复之”,但团队转而用直播带货开辟新销路,反而绝处逢生。这说明成语背后藏着转机的可能性。
有个真实案例:老张的餐馆疫情期间连续亏损,他把最后积蓄用来开发预制菜,结果打开了本地市场。用他的话说:“当时确实觉得计无复之,但人被逼到墙角时,反而能跳出惯性思维。”这种“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的转折,恰是成语的深层价值。
我观察到,现代人更容易陷入“计无复之”的焦虑,比如职场晋升瓶颈或育儿难题。但换个角度看,这种困境其实是创新的催化剂——就像手机没电时发现共享充电宝,问题本身就在孕育解决方案。与其说它是终点,不如看作重新出发的起点。
下次遇到看似无解的难题时,不妨默念三次“计无复之”,然后给自己倒杯茶。你会发现,当大脑从紧绷状态放松下来,那些曾被焦虑掩盖的灵感,反而会像雨后蘑菇般悄悄冒头。这大概就是成语穿越千年,依旧鲜活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