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é qiáng xū yǒu ěr,chuāng wài qǐ wú rén
成语解释:须:应当。指秘密的言谈也可能泄漏
成语出处:元·孟德耀《举案齐眉》第二折:“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这小贱人无理,瞒着老夫,引着梅香去书房中看梁鸿去了。”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繁体字形: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英文翻译:Walls must have ears, and no one is outside
隔:1.遮断;隔开:隔成两间房。两村中间隔着一条河。2.间隔;距离:隔两周再去。相隔不远。
墙:用砖、石或土等筑成的屏障或外围:砖墙。城墙。
须:1.助动词。须要:务须。必须。须知。事前须做好准备。2.姓。3.等待;等到。4.原来指长在下巴上的胡子,后来泛指胡须:须发。须眉。5.须子:触须。花须。
有:[yǒu]1.存在:有关。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备无患。有目共睹。2.表示所属:他有一本书。3.表示发生、出现:有病。情况有变化。4.表示估量或比较:水有一丈多深。5.表示大、多:有学问。6.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有劳。有请。7.无定指,与“某”相近:有一天。8.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yòu]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耳:1.耳朵:耳聋眼花。耳闻目睹。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3.位置在两旁的:耳房。耳门。4.姓。5.而已;罢了:想当然耳。技止此耳。
窗:窗户:纱窗。玻璃窗。窗明几净。窗外一片喧闹声。
外:1.外边;外边的。与“内”“里”相对:门外。外表。2.关系疏远的;不是自己这方面的:外人。外乡。3.指外国:对外贸易。外侨。4.非原有的;非正式的:外加。外号。5.称母亲、姐妹、女儿的亲属:外祖母。外甥。外孙。
岂:[qǐ]助词,表示反诘(a.哪里,如何,怎么,如“岂敢”,“岂堪”,“岂可”,“岂有此理”;b.难道,如“岂非”,“岂不”,“岂有意乎”)。[kǎi]1.古同“恺”,快乐。2.古同“凯”,胜利的。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这句成语,常用来提醒人们说话做事要谨慎,因为秘密可能在不经意间被泄露。比如,张三在办公室里吐槽领导,结果第二天就被叫去谈话——原来同事恰好在隔壁会议室整理文件,听得一清二楚。这看似巧合的事,背后藏着老祖宗的生活智慧。
为什么古人强调“隔墙有耳”? 过去房屋结构多用木板或薄墙,隔音效果差,一句悄悄话可能传遍整个胡同。但放到今天,这句话依然不过时。比如用手机聊天时,你以为只有对方能看到,但公共场合的路人、不安全的网络环境,都可能成为“看不见的耳朵”。
去年我邻居装修时发现,两户人家共用的空调管道竟能清晰传递对话。这让我联想到:现代科技在打破物理隔阂的同时,是否也创造了新的“透风墙”? 微信群里的截屏传播、智能音箱的意外唤醒,都在印证这个成语的生命力。
有人认为这是多疑的表现,我倒觉得更像风险预判。就像雨天带伞未必会下雨,但能避免淋湿。上周朋友面试前反复练习自我介绍,结果面试官真的问到了他准备的每个细节——这种“被听见”的积极版本,反而成就了他的出色表现。
换个角度看,成语也在提醒信息的双面性。你永远不知道哪句话会触动他人,或是成为改变事态的关键。保持适度谨慎,既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他人隐私的尊重。就像在公园长椅打电话时压低声音,这种下意识的举动,正是文明社会的细微闪光点。
下次想说敏感话题时,不妨环顾四周。或许窗外的快递员正在核对订单,电梯里的小朋友在玩录音玩具。生活处处有惊喜,也处处有需要留心的地方。掌握好开放与克制的平衡,才能在信息时代活得既通透又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