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é chuāng yǒu ěr
成语解释:隔着窗有人偷听。指墙外有人偷听,秘密泄漏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胭脂》:“蝴蝶过墙,隔窗有耳,莲花瓣卸,堕地无踪。”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分句;指小心秘密泄漏
繁体字形:隔窗有耳
英文翻译:Septum with ear
隔:1.遮断;隔开:隔成两间房。两村中间隔着一条河。2.间隔;距离:隔两周再去。相隔不远。
窗:窗户:纱窗。玻璃窗。窗明几净。窗外一片喧闹声。
有:[yǒu]1.存在:有关。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备无患。有目共睹。2.表示所属:他有一本书。3.表示发生、出现:有病。情况有变化。4.表示估量或比较:水有一丈多深。5.表示大、多:有学问。6.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有劳。有请。7.无定指,与“某”相近:有一天。8.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yòu]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耳:1.耳朵:耳聋眼花。耳闻目睹。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3.位置在两旁的:耳房。耳门。4.姓。5.而已;罢了:想当然耳。技止此耳。
“隔窗有耳”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隔着一扇窗户可能有耳朵在偷听”,用来提醒人们说话要谨慎,防止秘密被外人听到。比如同事在茶水间闲聊:“昨天老板说下个月要裁员……”话说到一半,突然压低声音环顾四周——这就是典型的“隔窗有耳”场景,谁也不知道转角处会不会恰好有人经过。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大家都用手机沟通,隔着屏幕还能“有耳”吗?其实这个成语在数字时代有了新内涵。比如用公共WiFi视频通话时,网络黑客可能正在窃听;家人用语音聊天说银行卡密码,旁边等地铁的陌生人或许无意间就能听见。科技的进步反而让“耳朵”变得无处不在。
有次我在咖啡馆写稿,邻桌两位创业者兴奋地讨论商业计划,详细到连客户名单都报了出来。半小时后我去洗手间,发现他们座位后方盆栽里居然藏着部亮着红灯的录音笔。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所谓的“窗户”早已不单指玻璃窗,任何信息传递的通道都可能成为泄密渠道。
那么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我的建议是养成“环境敏感度”。重要谈话前先观察周围是否有敞开的后门、未关闭的电子设备,或者看似无意徘徊的路人。就像古人关窗插栓的动作,现代人需要学会关闭手机定位、检查网络加密状态。这种主动防护的意识,本身就是对“隔窗有耳”最有效的破解。
有个有趣的发现:当我们意识到存在被偷听的风险时,反而更容易建立真诚的沟通。比如朋友间特意约在隔音包厢谈心,同事选择加密软件讨论项目,这种刻意营造的安全空间,让交流变得更专注高效。或许这就是成语给予我们的现代启示——危险与机遇总是相伴相生。
下次看到有人对着手机突然改成打字聊天,或是情侣在公园长椅上改用纸条传话,别觉得他们小题大做。在这个数据流动比风还快的时代,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隔音窗”。毕竟保护隐私不是被迫的防御,而是主动选择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