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iáng yǒu ěr
成语解释:比喻秘密易于外泄。同“隔墙有耳”。
成语出处:语出《诗 小雅 小弁》:“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管子 君臣下》:“古者有二言:墙有耳,伏寇在侧。墙有耳者,微谋外泄之谓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小心秘密泄漏
繁体字形:墙有耳
英文翻译:The wall has ears
墙:用砖、石或土等筑成的屏障或外围:砖墙。城墙。
有:[yǒu]1.存在:有关。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备无患。有目共睹。2.表示所属:他有一本书。3.表示发生、出现:有病。情况有变化。4.表示估量或比较:水有一丈多深。5.表示大、多:有学问。6.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有劳。有请。7.无定指,与“某”相近:有一天。8.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yòu]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耳:1.耳朵:耳聋眼花。耳闻目睹。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3.位置在两旁的:耳房。耳门。4.姓。5.而已;罢了:想当然耳。技止此耳。
说到"墙有耳"这个成语,很多人会联想到谍战片里贴墙偷听的场景。但你知道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管子》吗?公元前七世纪的古人,怎么就对隐私泄露有如此深刻的警觉?
举个现代例子:小张在茶水间和同事吐槽领导,突然压低声音说:"咱们小点声,墙有耳。"这个场景既保留了成语的本意——提醒人们说话要注意场合,又赋予其新的时代注解。开放式办公环境下,玻璃隔断可比砖墙透音多了。
有人可能会问:在摄像头遍布的智能时代,这个成语是否过时了?恰恰相反。某科技公司开发会议室声音屏蔽系统时,工程师在项目书里写道:"虽无实体墙,然数字之耳无处不在",这种古今智慧的交融,印证了成语的永恒价值。
我观察到有趣的现象:年轻父母教孩子"隔屏有耳",把成语改编成网络安全版。这种创造性转化,让传统文化在手机时代焕发新生。就像加密通讯软件虽然技术先进,其核心理念与两千年前的"慎言"智慧一脉相承。
最近听到个真实案例:创业者在地铁里讨论商业计划,被竞争对手公司的人偶然听见。这让我想到,古人用"墙"作喻体真是精妙——现代社会的"墙"早已化作无处不在的信息载体,但防范意识永远需要。
有个细节值得玩味:日本企业至今保留着"みみあり垣"的相似说法。这种跨文化的共识,恰恰说明隐私保护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课题。下次用降噪耳机时,或许可以理解为给声音世界筑起一道智能化的"耳墙"。
当我们在直播间说"家人们注意隐私",与古人提醒"墙外或有人"的关切如出一辙。变的是技术形态,不变的是对信息安全的守护。这种穿越时空的默契,或许就是成语的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