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ì ruò wú rén
成语解释:寂:寂静。寂静得就像没有人一样。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笺本·德行下》:“傅茂远泊然静处,不妄交游民,袁司徒第经其户,辄叹曰:‘经其户寂若无人,披其帷,其人斯在。岂得非名贤。’”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形容非常安静
繁体字形:寂若無人
英文翻译:quiet
寂:1.寂静:沉寂。寂寥。寂无一人。万籁俱寂。2.寂寞:枯寂。孤寂。
若:[ruò]1.如;好像:安之若素。欣喜若狂。若隐若现。旁若无人。若无其事。2.姓。3.如果: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4.人称代词。你:若辈。[rě]见〖阿兰若〗、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寂若无人”这个成语到底该怎么用?举个例子:深夜的图书馆里,只有翻书声偶尔响起,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这种时候说"寂若无人",是不是特别贴切?它描述的正是这种空荡环境中极度安静的状态,明明知道有人存在,但安静得仿佛只剩自己。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鸦雀无声"有什么区别?举个生活场景就明白了。教室里突然停电时大家噤声是"鸦雀无声",而凌晨四点独自在24小时便利店值班,那种持续性的空旷宁静才是"寂若无人"。前者强调瞬间的安静,后者侧重空间的孤寂感。
在当代社会,这个成语反而有了新注解。上周我去参加冥想课程,二十多人盘腿而坐的禅房,明明坐满了却安静得能听见香灰坠落——这种群体共同营造的静谧,比独自一人的寂静更有穿透力。这让我想到,真正的"寂若无人"未必需要物理空间的空旷,内心的专注同样能创造这种境界。
有个有趣的矛盾现象:写字楼午休时段,所有人戴着降噪耳机各忙各的,虽然满座却形成诡异的"人形布景"效果。这种现代都市特有的"群体性寂静",或许正是成语在新时代的演变。当科技设备帮助人们建立心理屏障,物理空间是否拥挤已不再重要。
有读者可能会困惑:用这个成语会不会显得文绉绉?其实只要场景到位,完全可以自然使用。比如描述刚下过雪的社区公园:"长椅上积着新雪,健身器材静止在晨光里,整个空间寂若无人,连麻雀的爪印都看得分明。"这样的描述既生动又不拗口。
最后分享个观察:山间寺庙的早课钟声响起前,那种黎明时分的等待时刻,往往最能诠释"寂若无人"的深意。僧人们尚未现身,香客还未到来,但空气中已经酝酿着某种即将苏醒的张力。这种寂静不是终点,而是某种重要时刻的前奏,或许这才是这个成语最耐人寻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