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uǐ kū láng háo
成语解释:①同“鬼哭神号”。②同“鬼哭神号”。
成语出处:魏巍《东方》第三部第六章:“有的钻到汽车下,有的往坦克的后面涌,鬼哭狼嗥,乱成一片。”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大声哭叫
繁体字形:鬼哭狼噑
英文翻译:mournful howling
鬼:1.迷信的人认为人死后的灵魂叫鬼。2.不可告人的打算或勾当:捣鬼。鬼鬼祟祟。3.称有不良嗜好或行为的人(含轻蔑意):酒鬼。烟鬼。4.指小孩机灵:这孩子真鬼!。小鬼。5.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哭:因痛苦悲哀或感情激动而流泪,有时候还发出声音:哭诉。放声大哭。
狼:哺乳动物,外形像狗,面部长,耳朵直立,毛黄色或灰褐色,尾巴向下垂。昼伏夜出,冬天常聚集成群,性凶暴,吃野生动物和家畜等,有时也伤害人。
嗥:(豺狼等)大声叫。
“鬼哭狼嗥”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鬼在哭泣,狼在嚎叫”,常用来形容环境阴森恐怖,或声音凄厉刺耳的场景。比如:“深夜的荒山上,狂风卷着枯叶呼啸而过,远处传来一阵鬼哭狼嗥般的怪声,吓得他后背发凉。”这里通过环境描写和声音的比喻,直接传递出紧张不安的氛围。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用来形容自然环境吗?其实不然。比如在描述激烈冲突时,可以说:“战场上硝烟弥漫,炮弹爆炸声、士兵的呐喊声混杂在一起,宛如鬼哭狼嗥,震得人耳膜生疼。”这里将战争中的混乱与刺耳声响结合,既保留了成语的冲击力,又拓展了使用场景。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在现代语境中还能“跨界”使用。比如描述城市噪音:“楼下装修队的电钻声从早响到晚,夹杂着邻居小孩的哭闹,简直是现实版的鬼哭狼嗥。”这种略带夸张的调侃,既保留了原意,又增加了生活化的幽默感。
为什么人们偏爱这类“恐怖系”成语?或许因为强烈的画面感能快速调动情绪。我曾在一部悬疑小说里读到这样的句子:“老宅的木楼梯每踩一步都会发出吱呀声,配合窗外忽近忽远的狗吠,竟生出几分鬼哭狼嗥的意境。”作者没有直接写“可怕”,却通过声音联想让读者自行脑补出惊悚画面。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成语虽生动,但使用时要注意分寸。比如在正式报告中写“会议室里鬼哭狼嗥”显然不合适,但在小说或口语中却能成为点睛之笔。个人认为,语言的生命力在于灵活运用,只要符合语境,老成语也能玩出新花样。
最后分享一个观察:许多传统成语最初都源自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就像“鬼哭狼嗥”,它不仅是声音描写,更暗含了人类面对未知时的本能反应。下次听到特别刺耳的声音时,不妨笑着调侃一句:“这动静,简直比鬼哭狼嗥还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