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ián zhī shǒu zú
成语解释:见“胼手胝足”。
成语出处: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二章:“农民穷苦,胼胝手足以经营之,而终岁之勤,一粒无获。”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胼胝手足
英文翻译:Callose hand and foot
胼:1.〔胼胝〕手上脚上因为劳动或运动被摩擦变硬了的皮肤。2.〔胼胝体〕大脑两半球的底部联合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纤维组织。
胝:见〖胼胝〗。
手:1.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2.小巧而便于拿的:手册。手枪。3.拿着:人手一册。4.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炮手。拖拉机手。能手。选手。5.亲手:手植。手书。6.指本领、手段等:妙手回春。眼高手低。心狠手辣。
足:1.脚;腿:足迹。足球。手舞足蹈。画蛇添足。2.器物下部形状像腿的支撑部分:鼎足。3.指足球运动:足坛。女足。4.姓。5.足以;值得(多用于否定式):不足为凭。微不足道。
“胼手胝足”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生僻,但它背后藏着一个朴素的道理。比如,一位农民在烈日下弯腰插秧,手掌磨出老茧,脚底结满硬皮,这种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就是“胼手胝足”的生动写照。
问:为什么要用“胼手胝足”形容辛苦?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手脚长满茧子”,但它传递的其实是“用身体力行的付出换取成果”的态度。比如创业者为了公司熬夜加班,手指敲键盘敲到酸痛,但看着项目一步步落地,这种痛并快乐着的状态,正是成语的延伸含义。
记得村里有位老木匠,他的工具箱里常年备着创可贴。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干这行哪有不破皮的?但每道伤口都是经验的勋章。”这种把辛劳转化为价值的智慧,或许就是“胼手胝足”在当代的诠释。
问: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精神吗?在智能机械取代体力的今天,“胼手胝足”更多演变为“持续投入”的象征。就像程序员反复调试代码,科研人员泡在实验室记录数据,虽然形式不同,但那份专注和坚持的本质没有改变。
有个现象很有意思:健身房里的年轻人自愿“找苦吃”,举铁举到肌肉颤抖,他们追求的不仅是健康体魄,更是突破舒适区的成就感。这让我想到,人类骨子里始终保留着通过努力证明自己的基因。
当我们在说“胼手胝足”时,其实是在致敬那些看得见或看不见的付出。无论是田间地头的汗水,还是写字楼里的咖啡渍,只要带着目标感前行,每一份努力都会在时光里留下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