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ǒu zú yì chǔ
成语解释:谓被杀。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被杀
繁体字形:手足異處
英文翻译:Different hands and feet
手:1.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2.小巧而便于拿的:手册。手枪。3.拿着:人手一册。4.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炮手。拖拉机手。能手。选手。5.亲手:手植。手书。6.指本领、手段等:妙手回春。眼高手低。心狠手辣。
足:1.脚;腿:足迹。足球。手舞足蹈。画蛇添足。2.器物下部形状像腿的支撑部分:鼎足。3.指足球运动:足坛。女足。4.姓。5.足以;值得(多用于否定式):不足为凭。微不足道。
异:1.有分别;不相同:异口同声。大同小异。日新月异。求同存异。2.奇异;特别:异香。异闻。3.惊奇;奇怪:惊异。深以为异。4.另外的;别的:异日。异地。5.分开:离异。异爨(亲属分家)。6.姓。
处:[chǔ]1.居住:穴居野处。2.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处得来。处不来。他的脾气好,挺容易处。3.置身在(某地、某种情况等):地处闹市。处变不惊。设身处地。我们工厂正处在发展、完善的阶段。4.处置;办理:论处。处理。5.处罚:处治。惩处。处以徒刑。6.姓。[chù]1.地方:住处。心灵深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2.机关组织系统中按业务划分的单位(级别一般比局低,比科高),也指某些机关:科研处。总务处。办事处。联络处。
提到“手足异处”,许多人会联想到字面意义上的“手脚分离”,但它的实际含义更偏向比喻。这个成语最初形容兄弟反目或团队分裂,后来延伸为亲密关系因矛盾走向对立的状态。比如《三国演义》中,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争夺权力,最终兵戎相见,便是典型的手足异处案例——血缘至亲因利益冲突变成敌人。
有人可能会问:手足异处仅仅是兄弟间的矛盾吗?其实不然。现代职场中,创始团队因理念不合分道扬镳的故事屡见不鲜。我曾见过两位创业伙伴,初期共同熬夜写方案,却在公司壮大后因股权分配产生嫌隙,最终一人带着核心技术另立门户。这种“事业上的手足异处”往往比血缘关系破裂更令人唏嘘。
另一个常见疑问是:如何避免这种情况?个人认为,关键在于建立清晰的沟通机制。春秋时期管仲与鲍叔牙的友情之所以被传颂,正是因为他们能坦诚交流分歧。现代人更需要学会“把矛盾摊在明面上说”,而不是任由误解积累。比如家庭成员可通过定期家庭会议表达诉求,团队成员可用制度化的反馈流程化解潜在冲突。
有趣的是,手足异处未必全是坏事。历史上,苏轼、苏辙兄弟虽因政见不同分属不同阵营,却始终保持着书信往来。这种“物理距离的分隔”反而让他们在精神层面更加理解对方。这说明,只要核心价值观一致,暂时的分歧也能转化为成长的契机。
观察当代社会,物质条件改善反而稀释了人际关系。一个社区调查显示,75%的年轻人与兄弟姐妹每月交流不足3次。这种情况下,轻微的摩擦更容易升级为决裂。建议大家在忙碌生活中预留“关系维护时间”,就像定期给植物浇水,避免情感纽带因疏忽而干枯断裂。
最后想分享一个观点:手足异处的本质是价值观冲突,而非表面矛盾。曾见证某科技公司两位高管因“是否接受风险投资”产生争执,表面看是战略分歧,实则是“稳健发展”与“快速扩张”两种价值观的碰撞。理解这层本质后,他们通过重新梳理企业愿景找到了平衡点。这告诉我们,化解矛盾需要穿透表象,直指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