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à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hàn gé bù rù

成语解释:扞:绝;格:坚硬;扞格:相互抵触,格格不入。过于坚硬而难于深入。形容彼此意见完全不合。

成语出处:《礼记·学记》:“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郑玄注:“扞:坚不可入之貌。”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不投合

繁体字形:扞格不入

英文翻译:be misfits

扞格不入的意思

扞:同“”。

格:[gé]1.格子:方格纸。把字写在格儿里。四格儿的书架。2.规格;格式:品格。格律。合格。别具一格。3.品质;风度:人格。风格。性格。4.阻碍;限制:格于成例。5.某些语言中名词(有的包括代词、形容词)的语法范畴,用词尾变化来表示它和别的词之间的语法关系。例如俄语的名词、代词、形容词都有六个格。6.姓。7.推究:格物。8.打:格斗。格杀。[gē]形容某些碰击、断裂声:格格。格登。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入:1.进去。与“出”相对:入场。入冬。2.参加:入伍。入团。3.合乎;合于:入情入理。4.收入:岁入。5.入声。

成语评论

扞格不入”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但它描述的情景其实特别常见。比如同事小张和小王合作项目,小张喜欢按计划一步步推进,小王却总爱临场发挥,两人开会时经常互相否定对方的方案。这种“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不想让步”的状态,就叫“扞格不入”。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矛盾?其实核心在于“思维框架不同”。就像有人用安卓手机,有人用苹果系统,虽然都能打电话,但操作逻辑完全两套。工作中遇到意见分歧时,如果双方只盯着“对错”而忽略“适配性”,就容易陷入僵局。

记得去年帮朋友策划婚礼,新娘想办传统中式典礼,新郎坚持要西式草坪派对。两人在咖啡厅讨论时,新娘拿着红绸缎样品说“这才有仪式感”,新郎举着香槟杯模型回应“轻松自在才重要”。这种各执己见的状态,正是“扞格不入”的现实写照。

如何打破这种局面?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当人们把关注点从“证明自己”转向“理解对方”时,事情往往会出现转机。比如那个婚礼案例,后来司仪提议把仪式分为上下场——前半段穿婚纱切蛋糕,后半段换旗袍敬茶。虽然不算完美,但至少让两种文化有了共存空间。

个人认为,“扞格不入”未必是坏事。就像齿轮需要磨合期,不同观念的碰撞反而能激发创新。有次看到设计师把工业风元素融入苏州园林咖啡馆,刚开始觉得突兀,但混搭出的新中式风格意外受欢迎。差异本身不可怕,关键是找到合适的“转化接口”。

下次遇到意见不合的情况,不妨试试这样说:“你的角度很有意思,能不能具体说说这样做的考虑?”这句话就像转换插头,能让不同“电压”的思维实现连通。毕竟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更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兼容并蓄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