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í láo quǎn bù rù
成语解释:篱笆编得结实,狗就钻不进来。比喻自己品行端正,坏人就无法勾引。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嫂嫂把得家定,我哥哥烦恼做甚么?岂不闻古人言:‘篱牢犬不入’。”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分句;用于女性居多
繁体字形:籬牢犬不入
英文翻译:A dog will not enter
篱:〔篱笆〕房屋、场地等的围栏设施。一般用竹子、苇子、秫秸、荆条、树枝等编扎而成。
牢:1.养牲畜的圈(juàn):虎牢。亡羊补牢(喻事后补救还不为迟)。牢笼。2.古代称作祭品的牲畜:太牢(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之称)。少牢(诸侯宗庙,用羊、豕之称)。3.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牢。坐牢。4.结实,坚固,固定:牢固。牢稳(a.稳妥可靠;b.物体稳定,不摇晃)。牢记。牢不可破。
犬:狗:警犬。猎犬。牧犬。军用犬。丧家之犬。鸡鸣犬吠。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入:1.进去。与“出”相对:入场。入冬。2.参加:入伍。入团。3.合乎;合于:入情入理。4.收入:岁入。5.入声。
“篱牢犬不入”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但换个说法就容易理解了——如果篱笆扎得结实,野狗自然钻不进来。它其实是在强调“提前防范”的重要性。比如小区装了门禁系统,外来人员登记严格,小偷就不敢轻易下手。这就是“篱牢犬不入”的现实版。
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只能用在防盗场景吗?”当然不是。比如朋友小王最近抱怨总被推销电话骚扰,后来他学会不随意在网站填写手机号,骚扰电话立马少了一半。你看,保护个人信息就像扎紧篱笆,麻烦自然减少。
再举个职场例子。公司新员工小李总被同事临时塞活儿,后来他学会明确自己的工作边界,提前和团队沟通分工,被动加班的情况明显改善。这里的“篱笆”变成了个人原则,划清界限反而让合作更顺畅。
不过有个问题值得思考:扎紧篱笆会不会显得不近人情?其实关键在于平衡。就像果园既要围栏防动物,也要留门供人采摘。生活中既要有保护自己的意识,也要保持必要的开放。比如网购时仔细核对店铺资质,但收到商品后该给好评也别吝啬。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特别适合现代社会。现在信息泄露、时间碎片化等问题层出不穷,主动建立“防护机制”反而成了生存技能。就像手机设置骚扰拦截功能,既不用换号码,又能过滤垃圾信息,这种“智能篱笆”正是科技带来的解决方案。
下次遇到总让你心烦的事情时,不妨想想这个成语。检查下自己的“篱笆”有没有漏洞,有时候调整微信隐私设置,或者给工作流程加个确认环节,小改变就能带来大不同。防御不等于封闭,而是为了更安心地拥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