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rù shí yí
成语解释: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成语出处:宋 费衮《梁溪漫志 侍儿对东坡语》:“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过时
繁体字形:不入時宜
英文翻译:be inopportune or inappropriate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入:1.进去。与“出”相对:入场。入冬。2.参加:入伍。入团。3.合乎;合于:入情入理。4.收入:岁入。5.入声。
时:1.时间(对空间而言):时空观念。2.时代;时候:古时。唐时。战时。3.时间单位。旧指时辰,现指小时,即一日(一个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4.指规定的时间:按时上班。过时作废。5.季节:四时如春。6.现在的;当时的:时事。时兴。7.时俗;时尚:入时。8.副词。时常:时时。时有错误。9.有时候:时阴时晴。10.时机:不误农时。
宜:1.合适:相宜。适宜。权宜之计。因地制宜。2.应当(今多用于否定式):事不宜迟。3.当然;无怪:宜其无往而不利。4.姓。
“不入时宜”这个词,字面意思就是“不符合当下的潮流或习惯”。比如有人在大夏天穿羽绒服,或者开会时突然讲冷笑话,这种“画风突变”的行为,很容易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但仔细想想,生活中这种“错位感”真的全是坏事吗?
举个职场例子:同事A总爱用纸质笔记本记录工作,而公司早就推行无纸化办公。领导开会时提醒他“别老抱着本子,跟上数字化节奏”,但A坚持认为手写能帮助记忆。这种“不入时宜”背后,其实是个人习惯与现代效率的碰撞——当工具选择成为价值观的分水岭,我们更需要思考:所谓的“进步”是否容得下不同声音?
为什么有人明知“过时”还要坚持?有人觉得是顽固,我倒觉得可能是种清醒。就像现在流行短视频快餐文化,依然有人愿意花三小时读一本实体书。这种“逆流而上”看似不合群,却可能在喧嚣中守住了自己的节奏。重点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于是否清楚自己为何选择——盲目跟风或刻意唱反调,都不如清醒的“选择不入时宜”来得珍贵。
再举个科技反例:朋友坚持用十年前的老式手机,理由是“不想被消息提醒绑架生活”。当周围人都在讨论新款手机功能时,他的设备成了聚会上被传看的“古董”。这种主动选择的“落伍”,反而成了对抗信息过载的生存策略。或许有时候,“不入时宜”恰恰是对过度消费社会的温和抗议。
新旧交替中如何自处?关键在于把握“度”。完全拒绝变化可能被时代抛下,但无底线迎合潮流也会失去自我。就像穿衣服,混搭复古元素可以很时髦,但全身八十年代喇叭裤配蛤蟆镜上班就可能闹笑话。真正的智慧,是在读懂时代规则后,依然保留属于自己的那份特别。
下次遇到“不合时宜”的人或事,不妨先别急着下判断。那些看似突兀的存在,或许正在提醒我们:世界的丰富性,恰恰来自不同节奏的交响。保持开放心态,既能欣赏主旋律,也能听见特别的音符,这样的生活或许更有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