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uǎn
  • wé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ī quǎn bù wén

成语解释:形容极为荒凉冷僻。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9回:“凡冲要通衢大路,都没一个人烟,静悄悄地,鸡犬不闻,就要一滴水,也没喝处,那讨酒食来?”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荒凉冷僻

繁体字形:鶏犬不聞

英文翻译:Chickens and dogs don't smell

鸡犬不闻的意思

鸡:1.家禽,品种很多,嘴短,上嘴稍弯曲,头部有红色的肉冠。翅膀短,不能高飞。也叫家鸡。2.(Jī)姓。

犬:狗:警犬。猎犬。牧犬。军用犬。丧家之犬。鸡鸣犬吠。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闻:1.听见:听而不闻。耳闻不如目见。2.听见的事情;消息:见闻。新闻。奇闻。3.有名望的:闻人。4.名声:令闻。秽闻。5.用鼻子嗅: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6.姓。

成语评论

鸡犬不闻”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连鸡和狗的叫声都听不到,常用来形容地方偏僻或环境极度冷清。比如,某人在深山老林里建了一座木屋,周围几十里无人烟,连邻居家的鸡鸣犬吠都成了奢望,这种场景便可说:“这地方真是鸡犬不闻,倒成了他躲清静的天堂。”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用“鸡犬不闻”而不用其他词?其实,成语的妙处在于画面感——鸡和狗本是农村最常见的动物,若连它们的动静都消失了,冷清程度可想而知。比如现代人偶尔去偏远民宿度假,手机没信号、窗外只有风声,朋友打趣说:“你这算不算体验了一把‘鸡犬不闻’的生活?”

另一个例子是历史故事中的场景。古代官员被贬到边疆,写信给家人时写道:“此地黄沙漫天,鸡犬不闻,唯见孤雁南飞。”短短几字,既道出环境艰苦,又暗含对家乡热闹生活的怀念。

那么,这成语只能形容地理上的偏僻吗?不完全对。比如有人描述团队氛围时说:“自从换了新领导,办公室里鸡犬不闻,大家连闲聊都不敢了。”这里借成语的“寂静”含义,暗指人际关系的紧张,反而让表达更生动。

个人看来,“鸡犬不闻”在现代社会有了新解读。城市里看似喧闹,但许多年轻人下班后关上门,戴上降噪耳机,何尝不是主动选择了一种“鸡犬不闻”的状态?这种刻意制造的宁静,反而成了对抗信息过载的良药。

最后想说的是,成语的价值在于灵活运用。下次遇到冷清的场合,不妨试试用“鸡犬不闻”替代“安静”,或许能让你的描述瞬间鲜活起来。毕竟语言如画笔,越生动的表达,越容易在别人脑海里勾勒出画面。

鸡犬不闻的造句

  1. 造句 村子里瞎灯熄火、鸡犬不闻,老远的众人就感到一股逼人死气。
  2. 造句 这样下来,直接导致农民伯伯大量失业,连绵的群山中鸡犬不闻。
  3. 造句 整个秀水驿都像是一个被世人遗弃的角落,鸡犬不闻寂无人声。
  4. 造句 河东岸的小村庄却满目疮痍、破败不堪、鸡犬不闻,大多数沿河的村庄都少有人声、一片死寂。
  5. 造句 必要僻静鸡犬不闻之处,外边又要知音道友,不要一个闲杂人来到,恐防惊散元神。
  6. 造句 欧阳漓闭上眼睛,仿佛看到阴云低垂的四野,田地荒芜,房舍坍塌,鸡犬不闻,杳无人迹,满目萧然,惟有阴风低号,一派凄苦。
  7. 造句 城内的百姓仿佛也嗅到了大战将临的气味,家家关门闭户,鸡犬不闻,仿佛这样就可以躲过眼前的劫难。
  8. 造句 据说起义军每打开一个城池,都是杀的尸体横市井,血满街衢,城中鸡犬不闻,尸骸山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