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chōng ěr bù wén
成语解释:充:塞住;闻:听。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听别人的意见或劝告。
成语出处:清 李渔《奈何天 闹封》:“边陲告急,司转运者,充耳不闻。”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连动式;作谓语;含贬义,表示对别人的意见不在意
繁体字形:充耳不聞
英文翻译:turn a deaf ear to
充:1.满;足:充沛。充分。充其量。2.装满;塞住:充电。充塞。充耳不闻。3.担任;当:充当。充任。4.冒充:充行家。以次充好。打肿脸充胖子。5.姓。
耳:1.耳朵:耳聋眼花。耳闻目睹。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3.位置在两旁的:耳房。耳门。4.姓。5.而已;罢了:想当然耳。技止此耳。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闻:1.听见:听而不闻。耳闻不如目见。2.听见的事情;消息:见闻。新闻。奇闻。3.有名望的:闻人。4.名声:令闻。秽闻。5.用鼻子嗅: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6.姓。
哎哟,说到“充耳不闻”,大伙儿可能觉得这词儿特有意思——耳朵明明在,但就是假装听不见。举个栗子,小明沉迷打游戏的时候,他妈喊他吃饭喊了八百遍,他愣是头也不抬,手指还在键盘上噼里啪啦。这时候啊,他老妈气得直跺脚:“你这孩子真是充耳不闻!”
你可能会问:那这成语到底啥时候用合适啊?嘿,说白了就是形容人故意忽略信息嘛!比如办公室里,同事老张总爱抱怨公司制度,小李却戴着耳机哼着小曲儿,压根不接茬。这种“选择性失聪”的状态,可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等等,为啥人会选择充耳不闻呢?依我看呐,有时候是压力太大自动屏蔽干扰,有时候嘛…可能就是单纯想逃避问题。拿我邻居王姐来说,她家孩子闹着要养狗,她天天念叨“等明年再说”,其实心里门儿清这事儿压根没谱。这种“拖字诀”背后,多少带点充耳不闻的意思。
话说回来,这成语用起来可有讲究。比如上周开会,市场部提了个天马行空的方案,老板全程低头刷手机。散会后他居然问:“刚才说啥来着?”这不就是典型的高阶版充耳不闻嘛!不过话说回来,现代人信息爆炸,偶尔装装聋子倒也算种生存智慧。
不过我得提醒一句,这招用多了可要翻车。就像我表弟考前复习,老师划重点时他忙着刷短视频,结果考试时抓耳挠腮。所以说啊,该听的还得听,关键得学会在充耳不闻和虚心接受之间找平衡。毕竟生活不是单机游戏,该联机的时候还得联机嘛!
最后唠句实在的,咱们这代人比父辈更容易“充耳不闻”——手机通知、短视频推送、广告轰炸,耳朵早被信息塞爆了。但换个角度想,能主动选择屏蔽噪音,何尝不是种自我保护?当然啦,千万别把重要的人和事也给过滤了,那可就真成“人间不值得”啦!
下次再遇到想装聋作哑的时候,不妨先深呼吸三秒钟。就像吃火锅得掌握火候,该涮的毛肚不能烫老了,该听的建议也不能全当耳旁风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