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ěr bù rěn wén
成语解释: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9卷:“却都是上路逃难来的百姓,哭哭啼啼,耳不忍闻。”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凄惨的场面
繁体字形:耳不忍聞
英文翻译:Can't bear to hear
耳:1.耳朵:耳聋眼花。耳闻目睹。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3.位置在两旁的:耳房。耳门。4.姓。5.而已;罢了:想当然耳。技止此耳。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忍:1.忍耐;忍受:忍痛。2.狠心;硬着心肠:忍心。残忍。
闻:1.听见:听而不闻。耳闻不如目见。2.听见的事情;消息:见闻。新闻。奇闻。3.有名望的:闻人。4.名声:令闻。秽闻。5.用鼻子嗅: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6.姓。
哎哟喂,今天咱们来聊聊“耳不忍闻”这个成语。啥叫“耳不忍闻”?说白了就是惨到让人听不下去的动静啊!比如隔壁老王讲他爷爷当年逃荒的故事:“那会儿饿得啃树皮,哭声从村头传到村尾,真是耳不忍闻。”这画面感,简直了!
这时候有人要问:“为啥有些事会让人耳不忍闻呢?”嘿,问得好!其实关键在于信息的冲击力。就像前两天新闻里那个地震幸存者的采访,记者刚描述完废墟下的呼救声,弹幕立马刷屏“不敢听了”——这种直击心灵的细节,可不就是典型的“耳不忍闻”么?
不过咱也别光说惨事。有回在菜市场碰见俩大妈吵架,那嗓门大的哟!我捂着耳朵跟旁边大爷吐槽:“这动静也算耳不忍闻了吧?”大爷嘿嘿一笑:“年轻人,你这是没听过广场舞神曲联播!”您别说,换个场景,这成语还能当幽默使呢。
依我看呐,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耳不忍闻”的事确实越来越多。但别忘了老祖宗还有句话叫“闻过则喜”——咱们既要保持同理心,也别被负面消息压垮。就像处理辣椒酱,尝一点提神,整罐闷可要出事的!
话说回来,用好这类成语就像炒菜放盐。比如写作文时来一句:“网络暴力带来的伤害,早已超出耳不忍闻的范畴。”这不比干说“很严重”带劲多了?不过切记别滥用,否则就跟往汤里撒盐似的——齁得慌!
最后唠叨句实在话:生活里难免遇到耳不忍闻的事,但咱得学会在关注他人苦难时,给自己心里留扇透气的窗。就像老话说的,听得见哭声,也要记得阳光照进来的方向。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