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ěn
  • jiàn
  • ěr
  • kān
  • wé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ù bù rěn jiàn,ěr bù kān wén

成语解释:堪:可。不忍心看,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

成语出处:清·叶燮《原诗·内篇》:“想其时,陈言为之祸,必有出于目不忍见,耳不堪闻者。”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事件或局面等

繁体字形:目不忍见,耳不堪闻

英文翻译:Can't bear to see, can't hear

目不忍见,耳不堪闻的意思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忍:1.忍耐;忍受:忍痛。2.狠心;硬着心肠:忍心。残忍。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出现,显露。2.古同“”,现存。

耳:1.耳朵:耳聋眼花。耳闻目睹。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3.位置在两旁的:耳房。耳门。4.姓。5.而已;罢了:想当然耳。技止此耳。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堪:1.可;能:堪当重任。堪称楷模。2.能忍受;能承受:难堪。不堪凌辱。3.姓。

闻:1.听见:听而不闻。耳闻不如目见。2.听见的事情;消息:见闻。新闻。奇闻。3.有名望的:闻人。4.名声:令闻。秽闻。5.用鼻子嗅: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6.姓。

成语评论

目不忍见,耳不堪闻”这类成语,通常用来描述那些令人极度不适的场景或声音。比如,路过建筑工地时,若看到工人未戴安全帽、高空坠物频发,甚至有人受伤倒地,这样的画面真可谓“目不忍见”;而工地上刺耳的金属摩擦声、毫无防护措施的机器轰鸣声,又让人“耳不堪闻”。这时不禁想问:为什么这类现象会频繁出现?答案往往与安全意识薄弱或管理疏忽有关。

再举个贴近生活的例子。假设邻居家长期传出激烈的争吵声,夹杂着摔打物品的巨响,甚至能听到孩子的哭声。这种场景既让人不忍直视家庭矛盾的惨状,也难以忍受持续的噪音侵扰。有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旁观者难以介入?”实际上,多数人害怕激化矛盾或缺乏调解能力,导致问题持续恶化。这背后反映的不仅是个人困境,更是社会支持系统的缺位。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在描述网络乱象时同样适用。比如某些短视频平台传播血腥暴力内容,用户划到这类视频时往往快速划过——视觉冲击太强“目不忍见”,而视频中受害者的惨叫或施暴者的辱骂声又让人“耳不堪闻”。此时核心问题浮现:为什么这类内容能通过审核?或许算法推荐机制过度追求点击率,而忽视了内容质量的底线把控。

我个人认为,这类成语的价值在于唤醒人们的共情能力。当某个场景达到“目不忍见,耳不堪闻”的程度时,往往意味着它突破了社会公认的道德或安全底线。比如看到流浪动物被虐待,听到它们凄厉的哀嚎,大多数人会本能地产生保护欲。这种反应恰恰说明,人类对痛苦的感知存在共通标准,而这种标准正是文明社会的基石。

有人可能会问:“这类成语和‘惨不忍睹’有什么区别?”其实前者更强调视听双重维度的冲击,而后者侧重视觉层面的惨烈。比如化工厂泄漏事故中,既能看到有毒气体造成的皮肤溃烂(目不忍见),又能听到受灾者呼吸困难的喘息声(耳不堪闻),此时用这个成语会比单一维度的描述更具画面感和感染力。

最后想说的是,当我们频繁使用这类成语时,本质上是在为那些被忽视的社会问题敲响警钟。就像看到被污染的河流浮满死鱼,闻到刺鼻的化学异味,这种“目不忍见,耳不堪闻”的体验不该成为常态。它提醒我们:改善环境、完善制度、提升公民意识,这些行动永远都不该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