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hī
  • lán
  • zhī
  • shì
  • jiǔ
  • ér
  • wén
  • xiā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rú rù zhī lán zhī shì,jiǔ ér bù wén qí xiāng

成语解释:芝:通“芷”,香草;兰:香草。好像进入满是香草的房间,闻久了就不能闻出香味。比喻在某种环境里呆久了,习以为常

成语出处: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英文翻译:If you enter the room of Zhilan, you will not smell it for a long time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意思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入:1.进去。与“出”相对:入场。入冬。2.参加:入伍。入团。3.合乎;合于:入情入理。4.收入:岁入。5.入声。

芝:1.古书上指灵芝。2.古书上指白芷。3.姓。

兰:1.兰花,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花清香,可盆栽供观赏。2.兰草,即泽兰,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卵圆形或披针形,边缘有锯齿。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室:1.屋子:教室。室内。2.机关、工厂、学校等内部的办事部门:调研室。会计室。3.家;家族:十室九空。宗室。4.家属或妻子:家室。继室。5.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久:1.时间长(跟“暂”相对):久别。久经锻炼。我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2.时间的长短:你来了有多久?。历时三个月之久。3.姓。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闻:1.听见:听而不闻。耳闻不如目见。2.听见的事情;消息:见闻。新闻。奇闻。3.有名望的:闻人。4.名声:令闻。秽闻。5.用鼻子嗅: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6.姓。

其:[qí]1.人称代词。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各得其所。自圆其说。2.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促其早日实现。不能任其自流。3.指示代词。那个;那样:查无其事。不厌其烦。4.指示代词。虚指:忘其所以。5.姓。6.表示揣测、反诘:岂其然乎?。其奈我何?7.表示请求或命令:子其勉之!8.词缀:极其。尤其。如其。[jī]用于人名,郦食其(LìYìjī),汉朝人。

香:1.(气味)好闻(跟“臭”相对):香水。香皂。这花真香。2.食物味道好:饭很香。3.吃东西胃口好:这两天吃饭不香。4.睡得踏实:睡得正香呢。5.受欢迎;被看重:吃香。这种货物在农村很香。6.香料:檀香。沉香。龙涎香。7.用木屑掺香料做成的细条,燃烧时,发出好闻的气味,在祭祀祖先或神佛时常用,有的加上药物,可以熏蚊子:线香。蚊香。烧一炷香。8.亲吻:香面孔。9.姓。

成语评论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刚搬进新家时总能闻到淡淡的木料香,可住上两个月就完全察觉不到;入职时惊叹办公室窗外的江景,半年后却对着电脑屏幕头也不抬。这种现象恰恰对应了那句古语——"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这个成语其实在揭示人类感知系统的精妙设定。就像每天穿同件衬衫会逐渐忘记衣料触感,人的神经系统会主动过滤恒定刺激。这不是麻木,而是大脑在帮助我们节省认知资源。试想若时刻感知衣服摩擦、空气流动,我们恐怕连最简单的思考都无法完成。

为何熟悉的环境会模糊美好?

神经科学家用"感官适应"解释这个现象。当芳香气味持续存在,嗅觉受体细胞的敏感度会自动降低。这个过程如同相机调整曝光参数:初见芝兰时是惊艳的高光时刻,久处则切换为日常模式。这种调节机制让我们既能敏锐捕捉变化,又不被恒定存在的事物消耗注意力。

工作中常见类似场景。某互联网公司为程序员配备符合人体工学的座椅,最初三个月员工满意度显著提升。但年度调研显示,72%的受访者已不认为这是值得夸耀的福利。不是椅子变硬了,而是我们的感知基准线悄悄上移了。

如何打破感知盲区?

保持觉察的关键在于建立"认知断点"。设计师小王有个特别习惯:每月最后周五刻意走楼梯代替电梯,通过空间转换重拾对办公环境的观察。这个简单动作让他三年间发现了七处可以优化的工作动线。正如古人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偶尔的抽离反而能重建感知维度。

从个人经验看,现代人尤其需要警惕"自动化认知"带来的情感损耗。我们可能习惯了母亲的拿手菜,漠视了伴侣的日常付出,把孩子的成长变化视为理所当然。试着在手机设置每月提醒,主动观察家中某个固定角落的变化,这种刻意练习能让习以为常的细节重新焕发光彩。

芝兰之香从未消散,变的只是我们的感知刻度。当发现再也闻不到当初的芬芳时,或许正是该推开窗户,让新鲜空气带着旧相识重新拜访嗅觉的时机。生活的诗意往往藏在这种重新发现的过程里,等待我们主动打破习惯的滤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