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ó ér bù lín,niè ér bù zī
成语解释:磨了以后不变薄,染了以后不变黑。比喻意志坚定的人不会受环境的影响。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复句式;作分句;比喻意志坚定的人不受环境影响
繁体字形:磨而不燐,篞而不緇
英文翻译:Grinding without phosphorus
磨:[mó]1.摩擦:脚上磨了几个大泡。我劝了他半天,嘴唇都快磨破了。2.用磨料磨物体使光滑、锋利或达到其他目的:磨刀。磨墨。磨玻璃。铁杵磨成针。3.折磨:他被这场病磨得改了样子了。4.纠缠;磨烦(mò·fan):这孩子可真磨人。5.消灭;磨灭:百世不磨。6.消耗时间;拖延:磨洋工。磨工夫。[mò]1.把粮食弄碎的工具,通常是两个圆石盘做成的:一盘磨。电磨。推磨。2.用磨把粮食弄碎:磨面。磨豆腐。磨麦子。3.掉转;转变:把汽车磨过来。我几次三番劝他,他还是磨不过来。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磷:非金属元素,符号P,原子序数15。是维持动植物生命的重要成分之一。用于制磷肥、农药。常见的有白磷(黄磷)和赤磷(红磷)。白磷有毒,在空气中能自燃,燃烧时发浓烟,可用于制烟幕剂。赤磷无毒,暗红色,在空气中稳定,用于制安全火柴等。
涅:1.可制黑色染料的矾石。2.染黑。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缁:黑色:缁衣。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它的核心意思其实很贴近生活。简单来说,就是一块石头再怎么打磨也不会变薄,一块纯白的布再怎么染黑也不会真正变黑。比喻一个人内心坚定,无论外界如何影响,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本质。
比如:职场中,有人面对利益诱惑时坚持原则,拒绝用不正当手段谋取晋升。同事私下议论:“他真是磨而不磷,这种环境下还能守住底线。”这里的“磨”可以看作职场压力,“磷”代表妥协,而他的选择恰恰体现了成语的内涵。
有人会问:“现在社会这么复杂,真有人能做到完全不受环境影响吗?”其实重点不在“完全不受”,而在于主动选择如何回应。就像疫情初期自愿留守医院的护士,她们并非感受不到恐惧,却依然选择穿上防护服——这种“涅而不缁”不是天生超能力,而是价值观支撑下的行动。
换个角度看:社交媒体时代,年轻人常陷入“该坚持自我还是迎合流量”的困惑。某短视频创作者坚持做非遗文化科普,尽管数据不如娱乐内容亮眼,但他说:“我想做涅而不缁的那块布,流量可以染色,但底色不能变。”这种态度恰好诠释了成语的现代价值。
个人观点:我们不必神话“绝对不受影响”的境界。真正的坚韧,更像是竹子遇风会弯折但不断裂。我认识的老茶艺师,从业四十年间经历过行业乱象,却始终专注制茶工艺。他说:“外界怎么变是别人的事,我的手艺要对自己负责。”这种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在定力的智慧,或许才是成语的生动注解。
理解这个成语的关键,在于区分“被动承受”和“主动选择”。就像墨水滴在玻璃上能轻易擦净,但渗入棉布就难以清除。当我们建立清晰的价值判断体系,外界的纷扰自然更难侵蚀本质。下次遇到需要坚持的时刻,不妨想想:此刻的我,是容易被磨薄的石头,还是经得起淬炼的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