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ú rù wú rén zhī dì
成语解释:像到了没有人的地方。形容作战勇敢,无人敢阻挡
成语出处:明·归有光《备倭事略》:“彼狃于数胜,谓我不能军,往事如入无人之地;出其不意,可以得志。”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分句;形容作战勇敢
繁体字形:如入无人之地
英文翻译:If you enter a no man's land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入:1.进去。与“出”相对:入场。入冬。2.参加:入伍。入团。3.合乎;合于:入情入理。4.收入:岁入。5.入声。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地:[dì]1.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2.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3.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4.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5.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6.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7.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8.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9.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10.底子:质地。[de]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说起“如入无人之地”,你会想到什么场景?或许是一个运动员在赛场上灵活穿梭,对手连他的衣角都碰不到;又或许是一位谈判高手,面对棘手问题依然从容应对。这个成语的核心,是形容行动时毫无阻碍,仿佛周围不存在任何干扰或抵抗。但问题来了:为什么用“无人之地”来比喻顺利?其实这里强调的是心理感受——当一个人专注目标时,外界障碍在主观上会被弱化,就像在空荡原野上行走般自在。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公司新来的实习生小张第一次独立做项目汇报。当他站上讲台时,原本担心会紧张忘词,可一旦开始讲解方案亮点,语速逐渐平稳,手势自然舒展,连部门总监频频点头都没让他分心。会后同事打趣说:“看你那气场,简直像在自家客厅散步。”这正是“如入无人之地”的生动写照——当专业能力与心理准备足够充分,外界的评判声反而成了背景音。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状态能刻意练习吗?我的观察是,关键在于建立“心理安全区”。就像篮球运动员在罚球线反复练习上千次,直到篮筐仿佛为他而存在。去年参加马拉松时,我在最后五公里突然进入这种状态:加油声、酸痛感都变得遥远,只剩呼吸节奏与路面起伏合拍。这种体验让我相信,“无人之地”不是消除障碍,而是将障碍转化为推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状态并非万能钥匙。有位创业者朋友曾把“如入无人之地”当作座右铭,结果在市场竞争中忽视用户反馈,最终产品叫好不叫座。这提醒我们:真正的“无人之地”应该是清晰认知下的勇往直前,而非对现实困难的刻意回避。就像夜航的船长,既要相信自己的罗盘,也要留意海面的暗涌。
从文化视角看,这个成语其实藏着东方智慧。它不像“势如破竹”强调碾压式胜利,也不似“闲庭信步”偏向悠然自得,而是平衡了专注力与环境感知的微妙关系。现代社会信息过载,能保持“入无人之地”的定力,或许正是对抗焦虑的一剂良方。下次当你面对重要挑战时,不妨想象自己站在开阔原野——目标在前方,而你只需专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