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é gé bù tǔ
成语解释:谓有所格碍,不能尽情论述。
成语出处: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元丰类稿》:“《上欧阳舍人书》文弱而碎,其论事又格格不吐,此少作故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文章或说话等
繁体字形:格格不吐
英文翻译:Disgruntled
格:[gé]1.格子:方格纸。把字写在格儿里。四格儿的书架。2.规格;格式:品格。格律。合格。别具一格。3.品质;风度:人格。风格。性格。4.阻碍;限制:格于成例。5.某些语言中名词(有的包括代词、形容词)的语法范畴,用词尾变化来表示它和别的词之间的语法关系。例如俄语的名词、代词、形容词都有六个格。6.姓。7.推究:格物。8.打:格斗。格杀。[gē]形容某些碰击、断裂声:格格。格登。
格:[gé]1.格子:方格纸。把字写在格儿里。四格儿的书架。2.规格;格式:品格。格律。合格。别具一格。3.品质;风度:人格。风格。性格。4.阻碍;限制:格于成例。5.某些语言中名词(有的包括代词、形容词)的语法范畴,用词尾变化来表示它和别的词之间的语法关系。例如俄语的名词、代词、形容词都有六个格。6.姓。7.推究:格物。8.打:格斗。格杀。[gē]形容某些碰击、断裂声:格格。格登。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吐:[tǔ]1.使东西从嘴里出来:吐核儿(húr)。吐痰。2.从口儿或缝儿里长出来或露出来:吐穗儿。吐絮。蚕吐丝。3.说出来:谈吐。吐露。吐字。吐实情。[tù]1.(消化道或呼吸道里的东西)不自主地从嘴里涌出:呕吐。吐血。上吐下泻。2.比喻被迫退还侵占的财物。
“格格不入”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事物或人之间无法融洽相处。举个例子,职场新人小张第一次参加部门会议时,发现同事们都在用行业黑话交流,他忍不住插话:“您说的‘抓手’和‘颗粒度’具体指什么呀?”整个会议室突然安静了两秒,这种认知差异瞬间让气氛变得微妙起来。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会出现格格不入的情况?其实这就像把蓝牙耳机插进老式收音机——设备本身的运行逻辑存在代际差异。比如在传统制造业工厂里,95后工程师试图用AR眼镜指导老师傅检修设备,老师傅更习惯纸质流程图,这种技术代沟就会形成暂时的对峙状态。
不过我认为,差异本身不是问题。去年参加读书会时遇到个有趣现象:退休历史教授和短视频创作者同组讨论。老教授引经据典时,创作者突然举手:“能不能把这些典故转化成15秒的剧情脚本?”起初大家面面相觑,后来却发现这种碰撞催生了全新的内容创作思路。
换个角度看,当00后实习生坚持用表情包回复工作消息,70后主管盯着对话框里的柴犬贴图发愣时,这种文化冲突反而成为组织更新的契机。有家广告公司甚至专门设立“代际翻译官”岗位,由跨年龄段的员工轮流担任,主动化解沟通中的不兼容问题。
需要警惕的是,我们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判断。就像新买的智能家电总有几个功能键让人困惑,但经过说明书学习和实际摸索,最终会发现组合使用反而能解锁隐藏模式。人与人之间的磨合也是如此,暂时的格格不入可能正在酝酿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观察街角的奶茶店能获得启发:当传统茶艺师傅开始研究雪顶奶盖的黄金配比,年轻店长跟着学习茶叶渥堆工艺,两套知识体系从对抗走向交融,最终调试出的新品既保留茶香底蕴又符合现代口感,反而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或许提醒我们:差异不是需要消除的bug,而是等待开发的feature。
下次遇到看似不兼容的状况时,不妨像调试程序那样多试几个变量。毕竟没有永远适配的版本,但持续的迭代更新能让系统变得更强大。当老一辈的菜市场摊主开始用二维码收账,而年轻人重新发现讨价还价的乐趣,这种双向奔赴往往比单方面妥协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