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àn
  • tō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hàn gé bù tōng

成语解释:扞格:互相抵触,格格不入。固执成见,不能变通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一回:“其余十八行省,那一处不是执迷不化,扞格不通呢?”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为人

繁体字形:扞格不通

英文翻译:It doesn't work

扞格不通的意思

扞:同“”。

格:[gé]1.格子:方格纸。把字写在格儿里。四格儿的书架。2.规格;格式:品格。格律。合格。别具一格。3.品质;风度:人格。风格。性格。4.阻碍;限制:格于成例。5.某些语言中名词(有的包括代词、形容词)的语法范畴,用词尾变化来表示它和别的词之间的语法关系。例如俄语的名词、代词、形容词都有六个格。6.姓。7.推究:格物。8.打:格斗。格杀。[gē]形容某些碰击、断裂声:格格。格登。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通:[tōng]1.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管子是通的。山洞快要打通了。这个主意行得通。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条通炉子。3.有路达到:四通八达。火车直通北京。4.连接;相来往:沟通。串通。私通。通商。互通有无。5.传达;使知道:通知。通报。通个电话。6.了解;懂得:通晓。精通业务。粗通文墨。不通人情。他通三国文字。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通。万事通。8.通顺:文章写得不通。9.普通;一般:通常。通病。通例。通称。10.姓。[tòng]用于动作:打了三通鼓。挨了一通儿说。

成语评论

扞格不通”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它其实描述的就是生活中常见的“卡壳”现象。比如你和小伙伴约好周末爬山,结果他说要带帐篷,你觉得轻装简行更好,两人争论半天也没达成一致——这不就是观点“扞格不通”的现实写照吗?

核心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扞格不通”?举个职场例子更直观。某公司技术部想用三个月打磨产品,市场部却要求一个月内上线抢占先机。双方都站在专业立场据理力争,但就像齿轮错位一样难以咬合。这时候如果强行推进,反而可能让项目陷入僵局。

我个人观察发现,现代人常犯的误区是急于说服对方。去年帮朋友调解家庭纠纷时,儿子想辞职创业,父亲坚持考公务员更稳定。他们各自抱定立场,结果吵得面红耳赤。其实只要任何一方多说句“我理解你的担心”,局面就会大不一样。

如何破解这种“顶牛”状态?有个特别实用的办法叫“第三视角法”。想象用无人机俯瞰整个辩论场:技术部担心质量,市场部关注时效,本质上都在为公司发展努力。这时候引入敏捷开发模式,先推出基础版试水市场,既满足时间要求,又为后续迭代留空间,齿轮不就能重新啮合了吗?

再举个文化差异的案例。某跨国团队里,中方成员习惯集体决策,德方同事坚持流程至上。初期会议总是充满火药味,后来他们约定每月轮流主持例会,既保留了必要的流程规范,又给足了讨论弹性。这种动态平衡的智慧,正是打破“扞格不通”的密钥。

下次遇到类似困境时,不妨试试画张“需求坐标图”。把各方的核心诉求标在XY轴上,那些看似对立的观点往往会呈现有趣的交集。就像拼图游戏,换个角度就能发现严丝合缝的连接点。这种思维转变,往往能让死局焕发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