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tōng wén mò
成语解释:通:精通;文墨:指写文章、著述等。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识字不多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5回:“小生旧日在那里住了数年,与他相交时,他虽是个不通文墨的人,为见他与人结交真有义气,是个好男子。”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素质等
繁体字形:不通文墨
英文翻译:Incorrigible writing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通:[tōng]1.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管子是通的。山洞快要打通了。这个主意行得通。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条通炉子。3.有路达到:四通八达。火车直通北京。4.连接;相来往:沟通。串通。私通。通商。互通有无。5.传达;使知道:通知。通报。通个电话。6.了解;懂得:通晓。精通业务。粗通文墨。不通人情。他通三国文字。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通。万事通。8.通顺:文章写得不通。9.普通;一般:通常。通病。通例。通称。10.姓。[tòng]用于动作:打了三通鼓。挨了一通儿说。
文:1.字;语言的书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议论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军事的。与“武”相对:文职。文武双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旧指礼节、仪式等:繁文缛节。8.指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文身。文双颊。10.文饰;掩饰:文过饰非。11.⑪量词。用于旧时的铜钱:一文不值。
墨:1.写字绘画的用品,是用煤烟或松烟等制成的黑色块状物,间或有用其他材料制成别种颜色的,也指用墨和水研出来的汁:一块墨。一锭墨。研墨。笔墨纸砚。墨太稠了。2.泛指写字、绘画或印刷用的某种颜料:墨水。油墨。3.借指写的字和画的画:墨宝。遗墨。4.比喻学问或读书识字的能力:胸无点墨。5.木工打直线用的墨线,借指规矩、准则:绳墨。矩墨。6.黑或近于黑的:墨菊。墨镜。7.贪污:贪墨。墨吏。8.古代的一种刑罚,刺面或额,染上黑色,作为标记。也叫黥。9.(Mò)指墨家。10.姓。11.指墨西哥:墨洋(墨西哥银圆)。
哎,你说这“不通文墨”到底啥意思啊?说白了就是形容人肚子里墨水少,写东西磕磕巴巴的。比如隔壁老张被临时抓包写年会总结,憋了一整天就憋出三行字,最后还带个错别字,同事看了直摇头:“老张啊,你这可真是…不通文墨啊!”(笑)
那有人要问了:“这和‘没文化’有啥区别?”嘿,问得好!不通文墨更偏向写作能力,比如有人聊天挺能唠,但一拿笔就发懵。举个栗子,小明给暗恋的女生写情书,开头写了十遍“亲爱的”,后面愣是接不上词儿,急得抓耳挠腮——这就是典型的不通文墨嘛!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这年头不会写文章就活不好了吗?我看未必!你看短视频平台那些段子手,人家可能不会拽文,但对着镜头张口就来段顺口溜,照样百万点赞。所以说啊,不通文墨不丢人,关键得找对自己的赛道。
要我说,这成语放在职场里特别形象。上次见实习生做PPT,数据图表整得挺溜,结果领导让写分析报告,他憋出来的文字就像没发好的面团——硬邦邦的。主管拍着他肩膀说:“小伙子,技术过硬是好事,但文字功底也得磨磨啊!”你品,你细品,这不就是现代版不通文墨嘛?
不过咱也得摸着良心说句公道话,现在AI都能写诗了,不会遣词造句也不算啥硬伤。关键还是看场合,要是当作家那必须得通文墨,但要是搞代码或者做设计,能把专业活儿整明白才是真本事。老祖宗留下来的成语啊,咱得活学活用才对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