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iǎo wú rén shēng
成语解释:悄:静。静悄悄的,听不到人的声音。指非常寂静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6回:“宝玉信步走入,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非常寂静
繁体字形:悄無人聲
英文翻译:Silence
悄:[qiāo]1.〔悄悄〕2.没有声响或声音很低:静悄。3.偷偷;(行动)不让人知道。[qiǎo]1.忧愁。2.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悄然无声。低声悄语。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声:1.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锣声。大声。2.说话;语言:不声不响。呼声。3.宣布;陈述:声明。声讨。4.名誉:声望。名声。5.声母:声韵。双声。6.声调:第一声。去声。7.量词。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连喊三声。
“悄无人声”这个词,乍一听像是武侠小说里高手过招前的氛围——连呼吸声都听不见。比如凌晨三点的图书馆,书架间的日光灯发出轻微的嗡鸣,但周围没有脚步声、没有翻书声,连空气都像被按了暂停键。这时候如果有人突然咳嗽一声,整个空间都会“抖一下”。为什么用这个词?因为它描述的不仅是“安静”,更强调一种“人”的存在感被彻底抹去的状态。
有人会问:这和“寂静”有什么区别?举个实际例子——深山里的废弃寺庙,推开门能看到香炉积灰、蛛网垂挂,但连鸟叫虫鸣都没有,这种环境叫“寂静”;而“悄无人声”更像你独自走进刚下过雨的商业街,霓虹灯还亮着,店铺卷帘门紧闭,明明是人造的热闹场景,却因为缺少了人的活动,透出一种诡异的空旷感。两者的核心差异在于,前者是自然形成的宁静,后者则是人类痕迹与当下缺席形成的反差。
我曾在深夜误入过城中村的拆迁区。月光照着断墙上斑驳的广告纸,碎砖堆里歪着半扇门板,明明两个月前这里还是人声鼎沸的夜市摊。当时脑子里自动蹦出“悄无人声”四个字——热闹褪去后的空间,比真正的荒野更让人心悸。这种体验让我意识到,人类对“人味儿”的依赖远超想象,我们既渴望安静,又害怕绝对的无人之境。
回到成语本身,它的使用场景其实很灵活。比如描述刚结束激烈讨论的会议室:“提案通过后,众人突然陷入悄无人声的沉默”;或是形容暴雨前的居民楼:“晾衣绳在风里摇晃,整栋楼悄无人声,像在等待什么”。关键要抓住“本应有人却无人”的微妙状态。现代人常说需要“逃离喧嚣”,但真到了彻底无声的环境,反而会手足无措——这大概就是人性矛盾又真实的地方。
下次遇到类似场景,不妨多停留三秒。听听看寂静里是否有电流声、风声,或是自己逐渐放大的心跳。这些细微响动,反而会让“悄无人声”的意境更立体。毕竟绝对的安静不存在,但人类对“无人之境”的想象与敬畏,永远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