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ān
  • bēng
  • xià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ān bēng dì xiàn

成语解释:亦作“山崩地塌”。山岳崩倒,大地塌陷。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忽然一声响,如山崩地陷,羌兵俱落于坑堑之中。”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状语、定语;形容声势巨大

繁体字形:山崩地陷

英文翻译:the mountain falls and the earth gives way

山崩地陷的意思

山: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高山。山顶。2.像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山墙:房山。

崩:1.倒塌:土崩瓦解。2.破裂:豆荚崩开了。两人谈崩了。3.被弹(tán)射的物体击中:注意,别崩了眼睛。4.旧指帝王死亡。

地:[dì]1.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2.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3.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4.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5.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6.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7.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8.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9.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10.底子:质地。[de]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陷:1.陷阱。2.掉进;沉下:陷进泥潭。地陷。3.凹下去:两颊深陷。4.设计害人:陷人于罪。5.攻破:冲锋陷阵。6.缺点:缺陷。

成语评论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比如站在山顶突然听到轰隆巨响,脚下土石松动滑落,或是亲眼看到地面裂开深不见底的缝隙?这就是成语“山崩地陷”描绘的震撼画面。举个例子:当老张在山区考察时遭遇暴雨,眼见山坡上的巨石裹挟着泥土奔腾而下,他边跑边喊:“这简直是山崩地陷的场面,大家快往高处撤!”

这个成语的核心究竟在表达什么?其实它早已超越了字面意思。想象你正在咖啡厅和朋友聊天,对方突然说:“公司突然宣布全员降薪,感觉整个部门都要山崩地陷了。”这里的山崩地陷不再是自然灾害,而是用来比喻稳定的生活状态被彻底打破。就像去年新能源汽车崛起时,传统车企的市场份额瞬间崩塌,业内人都说“整个行业正在经历山崩地陷般的变革”。

有个有趣的现象值得注意:人们总爱用地理灾难形容心理冲击。比如年轻人突然被裁员,会自嘲“我的世界山崩地陷了”;作家描写角色遭遇背叛时,也常用“他的信念如遇八级地震,瞬间天塌地陷”。这种表达方式能瞬间引发共鸣,因为我们都体验过“脚下大地突然消失”的失控感。

但换个角度看,山崩地陷未必全是坏事。记得去年参观地震科普馆时,讲解员说过:“地震虽然带来破坏,但也让地底矿脉显露,就像人生重大变故往往藏着新机遇。”某科技公司CTO就分享过,当他们主营业务遭遇政策调整时,整个团队反而在危机中开发出了更环保的新产品线。

这里有个思考题:为什么古人要用自然现象比喻人生起伏?或许因为农耕时代的人类更依赖土地,对地质变化特别敏感。就像我们现在用“信息爆炸”“流量洪峰”作比喻,每个时代都在用最熟悉的事物描绘未知的冲击。下次遇到突发事件时,不妨想想:这次“山崩地陷”会不会成为重塑人生地貌的契机?

观察发现,善于应对变故的人都有个共同点:他们像地质学家研究断层那样分析问题。比如有位民宿老板在景区塌方后,反而开发出“地质灾害研学游”,把危机变成特色项目。这种转化能力,恰似成语背后的深层智慧——在动荡中寻找新的立足点,让崩塌的土石堆砌成新的山峰。

山崩地陷的造句

  1. 造句 还没等众人惊醒,顿时间又是山崩地陷,只见山壁上射出九道金光,晃得人睁不开眼。
  2. 造句 天雷勾动地火,一声轰鸣似山崩地陷。
  3. 造句 山崩地陷的威力使人目为之眩,我一只手紧紧抓住石壁,另一只手抱住叶亦心的尸体,不敢稍动,惟恐也随着身后崩塌的山体落下鬼洞之中。
  4. 造句 状似三团连环银光,乃聚敛月魄寒精炼成,威力大得惊人,一经爆炸,方圆数百里内山崩地陷,奇冷无比,所有生物全数毁灭,不震成粉碎,也都冻成坚冰,休想活命。
  5. 造句 话说这世上本没有神仙,然人们常见电闪雷鸣,火烧四野,山崩地陷,洪水泛滥,一切是天灾或是人祸?未可知也。
  6. 造句 再以后,不知又历过多少次浩劫,终于被它守到了又一次巨变,山崩地陷,沧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