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ān
  • bē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iān bēng dì tā

成语解释:天崩塌,地裂陷。多比喻巨大的灾难、重大的事变或强烈的声响。

成语出处:《三国演义》第七一回:“鼓角齐鸣,喊声大震,黄忠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示例〗忽听得轰的一声,犹如~一般。 ★清 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形容声音巨大

繁体字形:天崩地塌

英文翻译:monstrous meltdown

天崩地塌的意思

天:1.天空:顶天立地。太阳一出满天红。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天棚。天窗。天桥。3.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今天。过了冬至,天越来越长了。4.用于计算天数: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点儿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五更天。天儿还早呢。6.季节: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7.天气:阴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资。天足。9.自然界:天灾。人定胜天。10.姓。

崩:1.倒塌:土崩瓦解。2.破裂:豆荚崩开了。两人谈崩了。3.被弹(tán)射的物体击中:注意,别崩了眼睛。4.旧指帝王死亡。

地:[dì]1.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2.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3.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4.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5.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6.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7.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8.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9.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10.底子:质地。[de]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塌:1.倒下;陷下:墙塌了。塌方。2.因缺乏水分植物枝叶卷缩:塌秧儿。3.凹下:塌鼻梁。4.稳定;镇定:塌心。塌实。

成语评论

天崩地塌”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吓人?比如:“地震时,整座山轰然倒塌,村民们惊呼‘天崩地塌了!’”但这里的天崩地塌,真的只是描述自然灾难吗?

其实,这个成语更多用来比喻“巨大的变故”。比如有人创业失败后说:“公司倒闭那天,我感觉天崩地塌,所有计划都碎了。”这时候的天崩地塌,其实是心理上的崩塌——事情突然失控,让人手足无措。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喜欢用“天崩地塌”这种夸张的比喻?答案可能藏在成语的画面感里。想想看,如果天空和大地同时崩塌,那种震撼感确实能快速传递“彻底改变”的情绪。比如一个学生高考失利后写道:“看到分数的那一刻,我的世界天崩地塌,但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这里的对比很有意思——再大的打击,生活依然在继续。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最妙的地方在于“留白”。它只说崩塌,却不提后续。就像有人经历婚变后说:“当时觉得天崩地塌,没想到三年后遇到了更好的缘分。”崩塌可能恰恰是新生的开始,这种暗藏的乐观内核,或许才是成语流传至今的原因。

换个角度想,现代人用这个词时,反而多了些幽默感。比如朋友弄洒咖啡时大喊:“我的报告!天崩地塌啊!”这种夸张的自嘲,让沉重的成语变得轻松起来。语言就像河流,总在流动中产生新的浪花。

最后不妨观察自然:火山喷发后,岩浆冷却成肥沃土壤;台风过境后,森林重新发芽。所谓“天崩地塌”,或许只是宇宙更新系统的方式。就像冬天树枝断裂的咔嚓声,不过是春天生长的前奏。

天崩地塌的造句

  1. 造句 须臾,大震一声,天崩地塌,昏黑如夜,万室平沉。
  2. 造句 一声响亮,如天崩地塌,万千铁骑,一齐发喊,冲杀进营。
  3. 造句 仿佛天崩地塌如雷鸣般的马蹄声越来越近,鲜卑人一道道急促的号角声带着命令在天地间响起,越来越多,震耳轰鸣。
  4. 造句 天崩地塌,千展现无敌姿,身遭有着无数星辰坠落的可怕异象在呈现,更有着十重神秘光环,流淌出神秘的气息,仿似能够勾动人体境界九重天,相当诡异。
  5. 造句 那里天崩地塌,发生了可怕的大破坏。
  6. 造句 黄忠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
  7. 造句 这片天地早已是出现了天崩地塌的迹象了,一切都要摇颤,虚空都被撕裂开来了,裂开了一道道巨大的空间裂缝。
  8. 造句 各营内鼓角齐鸣,若天崩地塌之状。
  9. 造句 天崩地塌一般,山丘轰落,这一次,空中的山丘却还未被击碎,清风已经招架不住了,再大的力气也有用尽的时候,接连的轰击,清风的手臂也有些脱劲麻木。
  10. 造句 那情势,分明就是天崩地塌!同样的一幕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