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ān bēng shuǐ jié
成语解释:见“山崩川竭”。
成语出处:汉·荀悦《汉纪·成帝纪》:“蜀郡本汉所兴,今所起之地山崩水竭,殆必亡矣。”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山崩水竭
英文翻译:grave incidents
山: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高山。山顶。2.像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山墙:房山。
崩:1.倒塌:土崩瓦解。2.破裂:豆荚崩开了。两人谈崩了。3.被弹(tán)射的物体击中:注意,别崩了眼睛。4.旧指帝王死亡。
水:1.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化学式H2O。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101325帕)下,冰点0℃,沸点100℃,4℃时密度最大,为1克/毫升。2.河流:汉水。淮水。3.指江、河、湖、海、洋:水陆交通。水旱码头。水上人家。4.(水儿)稀的汁:墨水。药水。甘蔗的水儿很甜。5.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水。汇水。外水。6.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这衣裳洗几水也不变色。7.姓。
竭:1.尽:竭力。力竭声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2.干涸:枯竭。山崩川竭。3.姓。
“山崩水竭”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山体崩塌、水源枯竭,常用来形容灾难性的自然变化或重大变故。比如:“听说村后的山体滑坡了,河道也干得见底,真有种‘山崩水竭’的末日感。”这样的场景让人直观感受到环境剧变的冲击力。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山崩水竭”能引发强烈共鸣?其实它不只是自然现象的描写,更像一个隐喻。就像现代人常说的“黑天鹅事件”,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日常的稳定感,让人不得不直面无常。比如朋友创业失败后感慨:“客户流失、资金链断裂,简直像遭遇了职场版的山崩水竭。”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在现代有了新解读。我曾参与山区环保项目,亲眼见到过度开采导致的水土流失——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山崩水竭”?当人类对自然失去敬畏,灾难性后果往往始于微小的破坏。不过换个角度看,这也提醒我们:提前预防比事后补救更重要,就像加固山体、保护水源的行动,本质上是在避免“成语变成现实”。
若问这个成语对普通人有什么启示?或许就像登山时备好安全绳,生活中也要为突发状况留有余地。去年邻居家遭遇火灾,虽然房子受损,但因为他们早有应急预案,全家平安脱险。这让我想到:面对可能的“山崩水竭”,未雨绸缪远比怨天尤人更有意义。
最后分享个小发现:许多传统文化中的危机描述,如今都成了创新解决方案的灵感来源。比如用生态修复技术治理荒山,用雨水收集系统应对干旱——当“水竭”时,人类正在用智慧创造新的生机。这或许才是成语留给我们的真正财富:警示与希望永远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