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uǎn
  • liú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ī quǎn bù liú

成语解释:连鸡狗都不留下。形容斩尽杀绝或抢掠一空。

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痛史》第六回:“探马报说沿江上下全是元兵,江阴已经失守,常州已经被屠,常州城内鸡犬不留,知常州府事家铉翁不知去向。”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鶏犬不畱

英文翻译:not a chicken or dog left

鸡犬不留的意思

鸡:1.家禽,品种很多,嘴短,上嘴稍弯曲,头部有红色的肉冠。翅膀短,不能高飞。也叫家鸡。2.(Jī)姓。

犬:狗:警犬。猎犬。牧犬。军用犬。丧家之犬。鸡鸣犬吠。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留:1.停止在某一个处所或地位上不动;不离去:留校。留任。他留在农村工作了。2.留学:留洋。留英。3.使留;不使离去:挽留。拘留。留客人吃饭。4.注意力放在某方面:留心。留神。5.保留:自留地。留底稿。留胡子。鸡犬不留。6.接受;收下:礼物先留下来。书店送来的碑帖我留了三本。7.遗留:旅客留言簿。祖先留给了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8.姓。

成语评论

鸡犬不留”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它形容的是某种行动或灾难的彻底性——连鸡和狗这样的小动物都不放过。比如《三国演义》里描述战乱时写道:“敌军破城后烧杀抢掠,直闹得鸡犬不留。”这里不仅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更强调破坏范围的全面性。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偏偏用鸡和狗举例?”其实这和古代农村生活有关。鸡和狗是农户最常见的家畜,连它们都被消灭,说明灾难已经彻底摧毁了生存基础。就像现代人说“连根拔起”,古人用“鸡犬不留”的画面感传递同样的概念。

当代社会还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吗?比如某科技公司被曝“新产品上线后,同类竞品市场份额鸡犬不留”,这里用夸张手法形容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不过要注意,这个成语带有强烈负面色彩,使用时需要考虑语境是否合适。

有个有趣的观察:这个成语常被误用在描写自然灾害的场景中。其实它更适合人为造成的破坏,比如战乱、恶意竞争等。就像台风摧毁房屋可以说“片瓦不存”,但说“鸡犬不留”就显得不太贴切,毕竟自然灾害不会刻意针对家畜。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的警示意义远大于字面含义。它提醒我们注意极端行为带来的连锁反应——当某个系统被完全破坏时,看似微小的组成部分(如鸡犬)的消失,往往预示着整个生态的崩溃。这种思维方式,放在现代企业管理或环境保护中同样适用。

下次在文章里想表达“彻底清除”时,不妨试试换个说法。比如:“新规实施后,违规现象被整治得鸡犬不留。”但要注意,这种程度的表述更适合强调决心,若用在日常小事上,反而会显得用力过猛。语言就像调味料,用对了才出彩。

鸡犬不留的造句

  1. 造句 日寇进村后,到处烧杀抢掠,鸡犬不留。
  2. 造句 日本“三光”政策所到之处,鸡犬不留!
  3. 造句 日本侵略军所到之处,常常是烧杀抢掠,鸡犬不留。
  4. 造句 敢惹我们,这是找死,杀他个鸡犬不留,寸草不生!
  5. 造句 开城纳降!不然打破城池,鸡犬不留!
  6. 造句 不过盗亦有道,鸡犬不留是土匪才干的混账事儿,像三郎这样有品的妙贼,向来是偷鸡留狗,或者偷狗留鸡的,从不做绝。
  7. 造句 管你如何防备,老子定要柳家鸡犬不留为我死去的兄弟报仇!
  8. 造句 肖副将,发信号调集一个校尉营,给我踏平这里,鸡犬不留!
  9. 造句 凡是惹他们不爽的人或者国家随手覆灭鸡犬不留,因果循环俗话说有压迫就会有反抗。
  10. 造句 裴倾臣的确很想知道这几位的仇人是何方神圣,能把整个游轮闹的鸡犬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