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àn
  • liú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piàn wǎ bù liú

成语解释:同“片瓦无存”。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那婆子被蒋家打得个片瓦不留,婆子安身不牢,也搬在隔县去了。”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状语;用于战争或灾难等

繁体字形:片瓦不畱

英文翻译:not a single tile remains

片瓦不留的意思

片:[piàn]1.平而薄的物体:卡片。名片。2.切削成薄的形状:片肉片。3.少,零星:片段(整体当中的一段)。片刻。片面。片甲不存。4.指较大地区内划分的较小地区:分片儿开会。5.〔片假名〕日本文所用的楷书字母。6.量词,指面积、范围、景象、心意等或成片的东西:两片药。一片新气象。[piān]义同(一),用于“相片儿”、“电影片儿”等。

瓦:[wǎ]1.铺屋顶用的建筑材料,一般用泥土烧成,也有用水泥等材料制成的,形状有拱形的、平的或半个圆筒形的等。2.用泥土烧成的:瓦盆。瓦器。3.姓。4.瓦特的简称。1秒钟做1焦的功,功率就是1瓦。[wà]盖(瓦):这排房子的房顶都苫好了,就等着瓦瓦(wǎ)了。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留:1.停止在某一个处所或地位上不动;不离去:留校。留任。他留在农村工作了。2.留学:留洋。留英。3.使留;不使离去:挽留。拘留。留客人吃饭。4.注意力放在某方面:留心。留神。5.保留:自留地。留底稿。留胡子。鸡犬不留。6.接受;收下:礼物先留下来。书店送来的碑帖我留了三本。7.遗留:旅客留言簿。祖先留给了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8.姓。

成语评论

片瓦不留”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是某种“毁灭性操作”的代言词。比如有人会说:“那场大火把整个村子烧得片瓦不留,连房梁都成了炭。”这里的“片瓦不留”不仅仅是字面意思的“连一片瓦都没剩下”,更是强调了一种“彻底性”——仿佛连重建的基础都被抹去了。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一无所有’有什么区别?”其实关键在于场景的“破坏感”。假设你看到一片拆迁后的空地,工地的负责人说:“这片区域要重新规划,拆得片瓦不留。”这时候的“片瓦不留”就带有主动清理、腾出空间的意味,而不仅仅是自然消失。

再举个反常识的例子:有人用“片瓦不留”形容自己清理手机内存——“我把聊天记录删得片瓦不留,连表情包都没放过!”虽然这个用法带点夸张,但恰好说明成语的灵活性——只要符合“彻底清除”的核心逻辑,它可以在现代生活中找到新场景。

我注意到,这个成语常被用在“重建前”的语境里。就像台风过后,村民看着自家倒塌的房屋说:“反正都片瓦不留了,干脆盖个更结实的。”这种“归零重启”的乐观态度,或许正是中文成语的智慧所在——毁灭中藏着新生的可能。

最后想说,过度使用“片瓦不留”可能会稀释它的冲击力。就像不能每次整理书桌都说“收拾得片瓦不留”,真正的“片瓦不留”应该留给那些需要强调彻底改变的场合。毕竟语言就像瓦片,用对了才能搭建出稳固的表达。

片瓦不留的造句

  1. 造句 别墅已经是片瓦不留了,但残骸燃烧过的缕缕青烟还是能看到的。
  2. 造句 夜半一场大火,烧得衡州驿站片瓦不留,火光在半里地外仍然看得清楚。
  3. 造句 在这年头,贷款给你的银行很可能会把你的抵押权拿云整得片瓦不留。
  4. 造句 咄!那小子,你只要敢动我妹妹一根汗毛,我们兄弟就把你这尚书府烧个片瓦不留。
  5. 造句 就在决战的前三天,一连串的怪事发生了,先是汴京首富赵大万横尸街头,紧接着万盛赌坊一夜之间被大火烧的片瓦不留。
  6. 造句 只要争取到足够的时间,让修为再上层楼,然后果断开门迎战,以雷霆之势,杀他个落花流水、片瓦不留!秦川离开灵兽园,重返主峰。
  7. 造句 阿济格犹恨当初姜镶在代王府将自己逐出,几乎性命不保,遂令一把火将偌大的代王府烧得片瓦不留。
  8. 造句 对面人等放下刀剑,束手听命,可保家人不受坐连,否则缇骑一出,片瓦不留!
  9. 造句 山贼老爸死后,杜腾在山里躲了几个月,出来后发现山寨被联军一扫而空,简直是片瓦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