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óng xiāng huò qū
成语解释:喻随时屈伸、上下。
成语出处:南朝·梁·刘孝标《广绝交论》:“盖圣人握金镜,阐风烈,龙骧蠖屈,从道污隆。”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龍驤蠖屈
英文翻译:A dragon's moth bent
龙:1.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2.封建时代用龙作为帝王的象征,也用来指帝王使用的东西:龙颜。龙廷。龙袍。龙床。3.形状像龙的或装有龙的图案的:龙舟。龙灯。龙车。龙旗。4.古生物学上指古代某些爬行动物,如恐龙、翼手龙等。5.姓。
骧:马快跑时抬头的样子。多用于人名。
蠖:1.见〖尺蠖〗。2.姓。
屈:1.弯曲;使弯曲:屈指。屈膝。猫屈着后腿,竖着尾巴。2.屈服;使屈服:宁死不屈。威武不能屈。3.理亏:屈心。理屈词穷。4.委屈;冤枉:受屈。叫屈。你可屈死我了。5.姓。
说到“龙骧蠖屈”,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个词有点陌生。举个例子,小张原本是公司里最敢提创新方案的员工,但最近因为市场环境变化,他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只在私下和领导沟通。同事问他为什么“怂了”,他笑了笑说:“这叫龙骧蠖屈——该冲的时候冲,该缩的时候缩。”
问题来了:为什么人需要像“龙骧蠖屈”说的那样切换状态?其实这和打游戏一个道理。遇到普通小怪直接开大招,但碰上Boss就得先观察弱点。比如疫情期间,很多餐饮老板主动关店转型外卖,表面看是“退缩”,实则是为了保存实力,等时机成熟再重新扩张。
有个有意思的现象——历史书里藏着不少“龙骧蠖屈”的案例。韩信年轻时甘受胯下之辱,后来却成了统兵百万的大将军;陶渊明在官场时收敛锋芒,归隐后才写下流传千古的诗篇。他们都在用行动诠释: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始终强势,而是懂得什么时候该当主角,什么时候要当配角。
我个人觉得,现代社会尤其需要这种弹性。刚毕业的年轻人总被教育要“永远积极进取”,但现实往往像坐过山车。去年有个做直播的朋友,行业火爆时每天工作18小时,今年流量下滑后反而报班学起了视频剪辑。他说:“现在弯腰学本事,就是为了下次站得更直。”这种主动调整姿态的做法,或许比盲目坚持更聪明。
下次当你觉得“进退两难”时,不妨想想这个词。就像开车要换挡,人生也需要根据路况调整速度。重要的是保持清醒的判断力——该踩油门时不犹豫,该挂空挡时不硬撑,这才是“龙骧蠖屈”想告诉我们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