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ǒu wěi guàn tōng
成语解释:首尾:前后。指前后连贯相通
成语出处:宋·王观国《学林·古赋题》:“盖亦拟张衡《二京》而为《三都赋》……此赋首尾贯通,亦一赋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首尾貫通
英文翻译:Through the head and tail
首:1.头:昂首阔步。2.领袖;领导人:元首。首长。3.最先;开始:首创。4.第一;最高:首要。首席代表。5.告发:自首。出首。6.量词。用于诗歌、歌曲等:一首诗。民歌百首。
尾:[wěi]1.尾巴。2.事物的末端:队尾。尾声。3.跟在后面:尾随。4.主要部分以外的部分;尚未了结的事情:尾数。扫尾工作。5.量词。用于鱼:一尾鱼。6.星名。二十八宿之一。[yǐ]1.马尾(wěi)上的长毛:马尾罗。2.蟋蟀等尾(wěi)部的针状物:三尾儿。
贯:1.穿;贯通:如雷贯耳。学贯古今。2.连贯:鱼贯而入。累累如贯珠。3.旧时的制钱,用绳子穿上,每一千个叫一贯:万贯家私。4.世代居住的地方:籍贯。乡贯。5.事例;成例:一仍旧贯。6.姓。
通:[tōng]1.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管子是通的。山洞快要打通了。这个主意行得通。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条通炉子。3.有路达到:四通八达。火车直通北京。4.连接;相来往:沟通。串通。私通。通商。互通有无。5.传达;使知道:通知。通报。通个电话。6.了解;懂得:通晓。精通业务。粗通文墨。不通人情。他通三国文字。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通。万事通。8.通顺:文章写得不通。9.普通;一般:通常。通病。通例。通称。10.姓。[tòng]用于动作:打了三通鼓。挨了一通儿说。
“首尾贯通”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抽象?咱们先看个例子。比如小明写年终总结,开头定下目标“提升团队效率”,中间列举具体措施,结尾又回到“效率提升30%”的成果,这就叫首尾贯通——从开头到结尾像串糖葫芦似的,竹签子一穿到底。
有人可能会问:首尾贯通到底指什么?核心就是“逻辑闭环”。就像拼图游戏,第一块和最后一块能严丝合缝拼在一起。好比说书先生讲《三国》,开篇桃园结义,结尾三家归晋,中间几十回故事都围着这个兴衰脉络转,听着就特别痛快。
生活中怎么用这个成语呢?比方说策划婚礼:请柬写“浪漫星空主题”,现场布置银河灯带,最后新人退场放《夜空中最亮的星》——整套操作环环相扣,宾客自然觉得策划用心。这种贯穿始终的协调感,正是首尾贯通的价值所在。
我观察到现在很多短视频为啥让人记不住?常常开头夸张吸睛,中间东拉西扯,结尾突然卖货,这种断裂感就像吃夹生饭。反观李子柒的视频,从播种到烹饪全程记录,观众能清晰看见事物发展的完整链条,这种叙事智慧值得学习。
工作中如何实践首尾贯通?试着在每次会议前写个流程图:问题陈述→分析数据→解决方案→后续跟进。上周市场部汇报新品方案,用这个结构把用户调研、产品测试、推广计划串成完整链条,老板当场拍板通过,比过去零散汇报有效率得多。
值得注意的是,首尾贯通不等于死板。就像好的侦探小说,开头埋的每个伏笔都在结尾巧妙呼应,但中间可以有迷雾重重。关键是要建立内在关联性,让受众在恍然大悟时感叹“原来早有铺垫”。这种设计思维,用在PPT制作或公开演讲中尤其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