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chù mù jǐng xīn
成语解释:看到某种情况而引为儆戒。
成语出处:清·林则徐《拿获行动盗犯袁溃等审明定拟折》:“并将各犯首级在于上下游干革命枭示,俾各触目儆心。”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等
繁体字形:觸目儆心
英文翻译:Make an example
触:1.接触;碰;撞:触电。一触即发。2.感动;触动:感触。触发。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儆:让人自己觉悟而不犯过错:儆戒。以儆效尤。
心:1.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稍偏左方,呈圆锥形,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内部有四个空腔,上部两个是心房,下部两个是心室。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也叫心脏。2.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心思。心得。用心。谈心。一心一意。你心想到哪里去了?3.中心;中央的部分:江心。圆心。重心。4.二十八宿之一。5.姓。
哎呦喂,说到“触目儆心”这成语,咱先得掰扯明白它啥意思。说白了,就是看到的东西让人心里一激灵,立马意识到问题严重性。那这词儿到底咋用呢?咱举个接地气的例子:比如路口监控拍下闯红灯引发的惨烈车祸,这画面可不就是“触目儆心”吗?你瞅瞅,血淋淋的现实比啥安全教育都管用。
这时候有人要问了:“这成语跟‘触目惊心’有啥区别啊?”问得好!其实“儆”字带着点警示教育的味道,就像老师傅拿着扳手敲黑板:“小子们看好了!乱搞就是这个下场!”比方说某地化工厂偷排污水,河面漂满死鱼的新闻图片,配上“触目儆心”的标题,环保意识蹭蹭往上涨。
再说个新鲜热乎的用法。现在短视频平台上不是流行拍“翻车现场”么?有回我刷到个熊孩子往地铁闸机里塞玩具的视频,评论区齐刷刷刷“触目儆心!家长必看!”要我说啊,这种寓教于乐的传播方式,可比贴告示管用十倍。
不过咱也得留个心眼,用这成语得讲究火候。前阵子看纪录片讲敦煌壁画风化,解说词里蹦出句“触目儆心的文化流失”,当时我就觉着文化保护这事儿真不能拖。所以说啊,这成语就像个红色警报器,专治各种“不往心里去”的毛病。
最后唠句实在话,咱老祖宗留下的成语确实有门道。就像“触目儆心”这词儿,既有视觉冲击力,又带着敲打人心的力道。下次您要是看见啥扎心窝子的事,不妨试试甩出这个成语,保准比干说大道理来得带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