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ín láng chù mù
成语解释:见“琳琅触目”。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满眼是珍品
繁体字形:琳瑯觸目
英文翻译:a superb collection of beautiful things
琳:美玉。
琅:1.一种玉石。2.洁白。
触:1.接触;碰;撞:触电。一触即发。2.感动;触动:感触。触发。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成语是中文的瑰宝,但很多人在使用时总觉得“隔靴搔痒”——比如有人形容工作压力大,却说“如坐针毡”,听起来反而像在抱怨椅子不舒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尴尬?关键在于对语境的理解偏差。
有个常见疑问:成语必须严格按古意使用吗?实际上语言如水流动。就像“朝三暮四”原指养猴人的计谋,现在更多用来形容反复无常。上周在咖啡馆听到年轻人说:“这家店的会员政策朝三暮四,昨天刚续费今天就改规则。”这种用法既传承古意又贴合现实,反而让成语焕发新生。
另一个困惑点是成语的现代适用性。有人觉得“刻舟求剑”这类典故太陈旧,但换个场景就不同。比如科技公司开会时,产品经理说:“用五年前的市场数据做预测,简直是刻舟求剑。”这种比喻立即让抽象概念具象化,比直白的批评更有穿透力。
个人发现,成语的妙处在于“四两拨千斤”。去年帮朋友调解家庭矛盾,用“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提醒他注意生活细节里的征兆,比讲大道理管用得多。这种东方特有的含蓄表达,往往能在不伤和气的情况下点明问题。
有趣的是,有些成语正在发生微妙演变。比如“万人空巷”,本意指巷子空无一人,现在常被误用来形容街上挤满人。虽然语言学家摇头,但大众的集体选择正在重塑词义。这种现象就像生物进化,适者生存的法则同样适用于语言领域。
最后分享个小窍门:用成语不必追求华丽堆砌。有次看到学生作文写“考试前我心如止水地复习”,反而比用“镇定自若”更生动。成语该是画龙点睛,不是给文章镶金边。真正的高手,懂得让传统智慧与当代生活水乳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