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uò yǒu suǒ wáng
成语解释:若:好象。好象丢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同“若有所丧”。
成语出处:《淮南子 原道训》:“解车休马,罢酒彻乐,而心忽然若有所丧,怅然若有所亡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指心神不定
繁体字形:若有所亡
英文翻译:uneasy
若:[ruò]1.如;好像:安之若素。欣喜若狂。若隐若现。旁若无人。若无其事。2.姓。3.如果: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4.人称代词。你:若辈。[rě]见〖阿兰若〗、
有:[yǒu]1.存在:有关。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备无患。有目共睹。2.表示所属:他有一本书。3.表示发生、出现:有病。情况有变化。4.表示估量或比较:水有一丈多深。5.表示大、多:有学问。6.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有劳。有请。7.无定指,与“某”相近:有一天。8.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yòu]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所:1.处所:场所。住所。各得其所。2.明代驻兵的地点,大的叫千户所,小的叫百户所(后来只用于地名):海阳所(在山东)。前所(在浙江)。后所(在山西)。沙后所(在辽宁)。3.用作机关或其他办事地方的名称:研究所。派出所。诊疗所。指挥所。招待所。4.a)用于房屋:这所房子。b)用于学校等:一所医院。两所学校。5.姓。6.跟“为”或“被”合用,表示被动:为人所笑。看问题片面,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7.用在做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表示中心词是受事:我所认识的人。大家所提的意见。8.用在“是…的”中的名词、代词和动词之间,强调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全国的形势,是同志们所关心的。9.用在动词前面,跟动词构成体词结构:各尽所能。闻所未闻。
亡:[wáng]1.逃:逃亡。流亡。2.失去:亡佚。亡羊补牢。3.死:伤亡。死亡。4.灭:灭亡。亡国奴。救亡。兴亡。[wú]古同“无”,没有。
提到"若有所亡"这个成语,很多人可能会一愣: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它描述的是一种怅然若失的状态,就像心里空落落的,总觉得丢了什么重要东西。比如你刚搬家,突然发现陪伴自己十年的旧台灯不见了,那种翻箱倒柜却遍寻不着的感受,就是"若有所亡"的真实写照。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心理状态和普通遗憾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持续性。普通遗憾会随时间淡化,而若有所亡更像扎在心里的软刺——比如毕业典礼后攥着褪色的纪念册,明明知道青春已逝,却总想抓住点什么。这种持续的空虚感,正是成语传递的深层意蕴。
有个有趣的例子:老张每天清晨固定去街角早餐铺,二十年来风雨无阻。有天铺子突然关门,他端着空饭盒站在冷清街口,连晨练的老伙计都看出他"若有所亡"。这种日常习惯的断裂,往往比重大变故更让人怅惘,因为失去的不仅是事物本身,更是与之相连的生活仪式感。
现代人其实更容易陷入这种状态却不自知。当我们忘带手机出门时,那种坐立不安的焦躁;当刷完短视频后盯着天花板发呆的空虚;甚至是删除前任联系方式后的反复纠结...这些何尝不是数字时代的"若有所亡"?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要珍视当下的联结。就像我书房里那支漏墨的钢笔,每次握在手里,父亲教我写字的温度似乎还在。与其说我们害怕失去物件,不如说害怕切断与重要人事的情感纽带。下次若有所亡时,不妨把它看作心灵的善意提醒:该给想念的人发条信息了,或是重拾某个被遗忘的爱好。
值得留意的是,这种感受并非全然消极。就像阴天里等待放晴的云层,若有所亡的状态往往预示着新的开始。朋友小周弄丢祖传玉佩后,反而开始系统整理家族故事,意外促成三代人的深度对话。有时候,失去就像撕开包装纸的手,让我们触碰到更珍贵的礼物。
最后分享个小妙招:当若有所亡的情绪袭来,可以试试"五感召回法"。摸摸口袋里的钥匙串,闻闻旧书页的墨香,听听常去的咖啡馆背景音,这些具体而微的感知,往往比抽象回忆更能安抚怅惘的心。毕竟生活不在别处,就在这些细碎却真实的联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