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ǎo yǒu suǒ zhōng
成语解释:年老者能有个合适的归宿。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礼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养老
繁体字形:老有所終
英文翻译:providing for the elderly
老:1.年岁大(跟“少、幼”相对):老人。老大爷。他六十多岁了,可是一点儿也不显老。2.老年人(多用作尊称):徐老。敬老院。扶老携幼。3.婉辞,指人死(多指老人,必带“了”):隔壁前天老了人了。4.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老练:老手。老于世故。5.很久以前就存在的(跟“新”相对,下6.同):老厂。老朋友。老根据地。这种纸烟牌子很老了。7.陈旧:老脑筋。老机器。这所房子太老了。8.原来的:老脾气。老地方。9.(蔬菜)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跟“嫩”相对,下10.同):油菜太老了。11.(食物)火候大:鸡蛋煮老了。青菜不要炒得太老。12.姓。
有:[yǒu]1.存在:有关。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备无患。有目共睹。2.表示所属:他有一本书。3.表示发生、出现:有病。情况有变化。4.表示估量或比较:水有一丈多深。5.表示大、多:有学问。6.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有劳。有请。7.无定指,与“某”相近:有一天。8.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yòu]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所:1.处所:场所。住所。各得其所。2.明代驻兵的地点,大的叫千户所,小的叫百户所(后来只用于地名):海阳所(在山东)。前所(在浙江)。后所(在山西)。沙后所(在辽宁)。3.用作机关或其他办事地方的名称:研究所。派出所。诊疗所。指挥所。招待所。4.a)用于房屋:这所房子。b)用于学校等:一所医院。两所学校。5.姓。6.跟“为”或“被”合用,表示被动:为人所笑。看问题片面,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7.用在做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表示中心词是受事:我所认识的人。大家所提的意见。8.用在“是…的”中的名词、代词和动词之间,强调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全国的形势,是同志们所关心的。9.用在动词前面,跟动词构成体词结构:各尽所能。闻所未闻。
终:1.最后;末了(跟“始”相对):终点。告终。自始至终。2.指人死:临终(人将要死)。3.终归;到底:终将见效。终必成功。4.自始至终的整段时间:终日。终年。终生。终身。5.姓。
“老有所终”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让老年人能在晚年得到应有的照顾和归宿。它背后传递的是一种社会理想——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那这个成语到底用在哪里?举个真实场景:社区里开设老年食堂,腿脚不便的老人每天都能吃上热乎饭,子女在外打拼也能少些牵挂。这样的例子不正是“老有所终”的生动写照吗?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现在特别强调老有所终?其实这和人口结构变化息息相关。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2.8亿,相当于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位老人。当“银发浪潮”扑面而来,如何让养老不只是家庭责任,更成为社会共同课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像邻居王大爷说的:“现在社区有日间照料中心,和老伙伴下棋聊天,比在家看电视强多了。”
再举个反例:前些年新闻报道的独居老人家中离世多日才被发现。这种悲剧恰恰说明,单靠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已跟不上时代需求。这时候就需要多方力量协同——政府完善养老政策,社区搭建互助平台,科技公司开发智能监护设备。北京某小区试点“时间银行”,年轻人存服务时长,未来可兑换养老照护,这种创新是不是让老有所终有了新解法?
个人认为,老有所终不仅是物质保障,更要关注精神需求。见过太多老人守着空房子,拿着退休金却满脸寂寞。有次在公园遇到位老教师,她拉着志愿者聊了两个小时教学往事,眼里闪着光。或许我们该思考:除了吃饱穿暖,老人更需要被看见、被需要。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关键在于怎么让这份“宝藏”继续发光。
未来会怎样?随着AI技术的发展,机器人陪聊、远程问诊或许会成为标配。但最温暖的场景,可能还是街角那盏为夜归老人常亮的路灯,是菜市场摊主特意留下的新鲜蔬菜,是公交车上自然让座的那个瞬间。这些细微处的关怀,才是托起老有所终的真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