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ī shān zhī jié
成语解释:箕山:古代传说唐尧时的隐士许由、巢父隐居的地方。节:名节,节操。指归隐以保全节操。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亦作“箕山之志”、“箕颍余芳”。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求人》:“昔尧朝许由于沛泽之中,曰:‘……请属天下于夫子。’许由辞曰:‘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自为与?啁噍巢于林,不过一枝;偃鼠饮于河,不过满腹。归已君乎!恶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颖水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人的节操
繁体字形:箕山之節
英文翻译:Jishan Festival
箕:1.簸箕:箕踞。2.簸箕形的指纹:斗箕。3.二十八宿之一。4.姓。
山: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高山。山顶。2.像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山墙:房山。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节:[jié]1.物体段与段之间连接的地方:竹节。关节。2.段落:章节。3.量词。表示分段的物体:两节烟筒。4.节日;时令:国庆节。清明节。5.事项:礼节。细节。6.限制;俭省:节制。开源节流。7.删略:节本。节录。8.操守:节操。晚节。9.古代出使外国所持的凭证:持节。10.国际通用的航海速度单位。每小时航行1海里(约合1.852千米)称为1节。海水流速和鱼雷速度也多按节计算。[jiē]〔节骨眼儿〕〈方〉比喻紧要的、能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或时机。骨(gu)。
“箕山之节”这个成语源自古代隐士许由拒绝尧帝让位的故事,常用来形容人淡泊名利、坚守原则的品格。举个例子:公司高管王总在面临升职机会时,考虑到需要牺牲家庭时间,最终婉拒了晋升,同事感叹他真有“箕山之节”。这种选择看似放弃机遇,实则是清醒的自我认知。
可能有人会问: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清高”吗?其实换个角度看,这无关乎是否合群,而是对生活主控权的把握。就像有位自媒体博主拒绝百万广告费,只为保持内容纯粹性,这种“有所不为”恰恰成就了个人品牌的长久价值。
我们常在职场看到相反案例:某创业者为融资不断修改产品定位,最终失去核心竞争力。对比之下,坚持“箕山之节”的人往往更早确立人生坐标。就像登山者知道何时该停下扎营,比盲目登顶更重要。
有个有趣的发现:践行箕山之节的人通常具备“断舍离”智慧。他们像园丁修剪果树般,主动剪除看似诱人实则消耗精力的选项。朋友小张辞去高薪回乡办民宿,五年后不仅事业稳定,还成了当地文旅推广大使,这何尝不是种现代版的智慧选择?
或许真正的难题在于:如何在坚持原则与抓住机遇间找到平衡点?个人观察发现,关键在分清“底线”与“弹性”。就像书法中的留白艺术,既要有不容更改的骨架,也要留有调整空间。毕竟完全固守可能错失转机,全然妥协又会迷失本心。
回到成语本身,它的当代启示或许是: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守护内心的“精神自留地”比任何时候都珍贵。就像城市里坚持早睡早起、定期阅读的人,这些微小坚守最终会沉淀成独特的人生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