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ōng jūn zhī jié
成语解释:松与竹材质坚韧,岁寒不凋,因以“松筠之节”比喻坚贞的节操。筠,竹。
成语出处:唐·魏征《隋书·柳庄传》:“梁主奕叶重光,委诚朝廷,而今已后,方见松筠之节。”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人的气节
繁体字形:鬆筠之節
英文翻译:Songyun Festival
松:1.常绿乔木。有多种,树皮多呈鳞状块片开裂,叶针形成束,球果有木质鳞片。是重要的用材及采松脂树种。2.不紧密;不坚实:捆得太松。松软。3.放开;使松:松手。松腰带。4.不紧张;不严格:松弛。松懈。5.用瘦肉、鱼等做成的茸毛状或碎末状食品:肉松。6.经济较宽裕:近两个月我手头儿松了一些。
筠:[yún]1.竹子的青皮。2.借指竹子。[jūn]筠连(Jūnlián),地名,在四川。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节:[jié]1.物体段与段之间连接的地方:竹节。关节。2.段落:章节。3.量词。表示分段的物体:两节烟筒。4.节日;时令:国庆节。清明节。5.事项:礼节。细节。6.限制;俭省:节制。开源节流。7.删略:节本。节录。8.操守:节操。晚节。9.古代出使外国所持的凭证:持节。10.国际通用的航海速度单位。每小时航行1海里(约合1.852千米)称为1节。海水流速和鱼雷速度也多按节计算。[jiē]〔节骨眼儿〕〈方〉比喻紧要的、能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或时机。骨(gu)。
“松筠之节”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拆开看其实很简单——松树和竹子都有坚韧耐寒的特性,所以它常用来形容人经得起考验、坚守原则的品格。比如,一位老教师在偏远山区教书30年,拒绝多次进城的机会,旁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这里的孩子更需要我。”这种不为利益动摇的选择,就是“松筠之节”的生动写照。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坚持到底值不值得?”其实答案藏在每个人的价值观里。比如疫情期间,许多医生主动请缨去一线,他们难道不知道风险吗?但职业使命和个人信念让他们选择了“松筠之节”。这种坚守不是固执,而是对内心准则的尊重。
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同事小李拒绝了老板让他做假账的要求,哪怕可能被穿小鞋。朋友劝他“别太死板”,他却说:“有些底线一旦破了,人就再也站不直了。”这种在小事上的坚持,反而比大风大浪中的豪言壮语更有分量。
或许有人觉得现代社会讲究灵活变通,“松筠之节”是不是过时了?我倒觉得恰恰相反。越是信息爆炸、诱惑增多的时代,知道自己“绝不妥协”的边界在哪里反而更重要。就像竹子会随风摇摆但不断裂,松树能顶住积雪不折腰——真正的韧性,从来不是硬碰硬,而是柔中带刚的智慧。
最后想说的是,“松筠之节”不一定要轰轰烈烈。每天早起的打工人、坚持给家人做饭的母亲、认真核对数据的会计……这些平凡却始终如一的坚守,何尝不是现代版的“松竹品格”?毕竟,能让普通人在漫长岁月里站稳脚跟的,往往就是那些看似简单却需要反复践行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