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é shǔ zhī bēi
成语解释:禾:粟;黍:谷子。对故国的怀念。指国破家亡的悲伤
成语出处:《诗经·王风·黍离·序》:“周大夫行役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感伤等
繁体字形:禾黍之悲
英文翻译:Sorrow of millet
禾:1.禾苗,特指水稻的植株。2.古书上指粟。3.姓。
黍:黍子,一年生草本植物。碾成米叫黄米,性黏,可酿酒。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悲:1.伤心:悲喜交集。2.怜悯:慈悲。3.悲壮:悲歌。
“禾黍之悲”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它的故事其实挺有画面感。比如有人回到故乡,发现小时候的稻田全变成了高楼,忍不住感叹:“站在这儿,真有种禾黍之悲啊!”这里的“禾黍”代指曾经熟悉的事物,而“悲”则是物是人非的失落感。
为什么古人会用“禾黍”来表达悲伤?这得说到成语的出处。《诗经》里有一首诗,讲周朝后人路过旧都,看到曾经的宫殿长满野草和禾苗,触景生情。后来人们就用“禾黍之悲”比喻对故国或往事的怀念。换成现代的话,就像你发现儿时的游乐场变成了停车场,那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现在还能用这个成语吗?当然可以!比如朋友聊起老城区改造,你可以说:“看着这些胡同消失,总有种禾黍之悲。”不一定非得是家国大事,生活中任何承载记忆的事物消失时,这个词都能贴切表达心情。
有意思的是,这种“悲伤”并不全是负面的。我曾路过一个废弃的工厂,墙缝里钻出野花,生锈的机械上停着麻雀。那一刻的“禾黍之悲”,反而让我看到时间的力量——消亡中藏着新生的可能。这或许提醒我们:与其沉溺过去,不如带着记忆向前走。
下次遇到熟悉的事物改变时,不妨试试这个词。它像一把钥匙,既能打开对过去的怀念,也能开启对未来的思考。毕竟,人类的情感从来不是非黑即白,而“禾黍之悲”恰恰捕捉到了这种复杂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