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ī shǔ zhī shàn
成语解释:黍:黄米;膳:饭食。指杀鸡做菜,用黄米做饭。比喻家常便饭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生活等
繁体字形:鶏黍之饍
英文翻译:Diet of chicken and millet
鸡:1.家禽,品种很多,嘴短,上嘴稍弯曲,头部有红色的肉冠。翅膀短,不能高飞。也叫家鸡。2.(Jī)姓。
黍:黍子,一年生草本植物。碾成米叫黄米,性黏,可酿酒。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膳:饭食:早膳。午膳。晚膳。用膳。
“鸡黍之膳”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它指的是用鸡肉和黌米(古代的一种粮食)准备的简单饭菜,用来形容主人待客的诚意,哪怕食物普通,心意却十分珍贵。比如你可以说:“老张虽然家里条件一般,但每次朋友来访,他都会准备一顿鸡黍之膳,大家反而觉得比山珍海味更温暖。”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谁还在意一顿简单的饭?”其实成语背后的核心问题恰恰是:真诚的心意和物质丰盛哪个更重要?举个例子,同事小李搬家后邀请大家聚餐,他没点外卖也没去餐厅,而是亲手做了几道家常菜。饭桌上大家聊得热火朝天,反而比高档餐厅的饭局更放松——这就是“鸡黍之膳”的现代版诠释。
或许你会好奇,这种朴素的待客方式过时了吗?我的观察是,越是快节奏的社会,人们反而越珍惜这种“不完美”的真实感。去年我帮邻居修水管,对方硬塞给我一盒自己种的西红柿,虽然不值钱,但那份心意让我记到现在。这大概就是“鸡黍之膳”的生命力:它无关价格,重在传递“我在乎你”的温度。
不过也有人觉得,现代社会更看重效率,何必费时费力准备饭菜?这里有个有趣的对比:当你在商务宴请中收到包装精美的礼品,和在朋友家吃到她凌晨五点起来熬的粥,哪种场景更让你难忘?前者是标准流程,后者却带着人情味。个人认为,“鸡黍之膳”的精神内核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它触碰的是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
下次遇到需要表达心意的场合,不妨试试“轻物质、重情感”的方式。就像我爷爷常说的:“粗茶淡饭吃得饱,真心实意忘不了。”毕竟在这个AI都能写诗的时代,亲手剥的一把花生、特意留的一块蛋糕,反而成了最稀缺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