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è jì zhī qì
成语解释: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代指国家;器:人才。国家的栋梁之材
成语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又称蒋琬》:“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社稷之器
英文翻译:An instrument of state
社:1.某些集体组织:诗社。报社。通讯社。合作社。集会结社。2.某些服务性单位:茶社。旅社。旅行社。3.古代把土神和祭土神的地方、日子和祭礼都叫社:春社。秋社。社日。社稷。4.姓。
稷:1.古代称一种粮食作物,有的书说是黍一类的作物,有的书说是谷子(粟)。2.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社稷。3.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器:1.器具:瓷器。木器。铁器。器物。2.器官:消化器。生殖器。3.度量:器量。4.才能;人才:大器晚成。5.器重。
“社稷之器”常用来形容能够担当国家重任的人才。举个例子:北宋名臣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皇帝赞他“真社稷之器也”,因为他既有治国才能,又心怀苍生。这个成语像一把尺子,丈量着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用“社稷之器”这么文雅的词?其实这个说法藏着古人的智慧密码。社稷原指土神和谷神,后来代指国家政权。把人才比作“社稷之器”,就像说他们是支撑国家的青铜鼎——既要坚固耐用,又要有承载文明的重量感。
现代职场中也能看到类似案例。某科技公司面临技术瓶颈时,董事会破格提拔了35岁的算法专家王总监。同事们都说他是“数字时代的社稷之器”,不仅因为他攻克了核心技术难题,更因为他培养出二十多人的研发团队。这印证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栋梁之才既要能解决问题,更要能孵化更多人才。
有趣的是,古代对“社稷之器”的评判标准与当代存在微妙差异。汉代察举制看重品德声望,如今更强调专业能力与创新思维。但核心始终未变——那些既能独当一面,又能托举团队的人,就像榫卯结构的核心构件,让整个系统稳固运转。
观察身边那些被称为“定海神针”的人物会发现,他们往往具备三个特质:关键时刻扛得住压力、日常工作中耐得住寂寞、面对诱惑守得住底线。这些品质就像青铜器的三道纹饰,历经岁月打磨反而愈发清晰。或许这就是“社稷之器”穿越千年依然适用的原因——时代在变,但支撑社会运转的底层逻辑始终相通。
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重大挑战时,不妨自问:此刻的抉择是否配得上“社稷之器”的评价?这个思考角度能帮助跳脱短期利益的局限,用更宽广的视野看待责任与使命。毕竟,每个时代都需要自己的“国之重器”,而这份重量,往往始于日常工作中的每一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