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ǎn
  • z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hú liǎn zhī qì

成语解释: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

成语出处:《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日:‘赐也何如?’子日:‘女器也’。日:‘何器也?’日:‘瑚瑚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人有才

繁体字形:瑚璉之器

英文翻译:a high-caliber person

瑚琏之器的意思

瑚:见〖珊瑚〗。

琏:古代祭祀时盛食粮的器皿。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器:1.器具:瓷器。木器。铁器。器物。2.器官:消化器。生殖器。3.度量:器量。4.才能;人才:大器晚成。5.器重。

成语评论

什么是“瑚琏之器”?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其实出自《论语》,原指古代祭祀时用来盛放粮食的贵重礼器,后来比喻有才能、能担当大任的人才。比如,我们可以说:“公司新来的技术总监不仅专业能力过硬,还能在关键时刻稳住团队,真是瑚琏之器。”这里的核心问题在于:为什么古人用礼器来形容人才?答案很简单——因为礼器象征珍贵和不可或缺,正如优秀人才对集体的价值一样。

假设你刚入职一家企业,上司对你说:“小李虽然年轻,但做事沉稳、思路清晰,将来必成瑚琏之器。”这句话其实是在肯定你的潜力,暗示你值得重点培养。有趣的是,“瑚琏之器”并不强调全能,而是突出“专精”和“可靠”。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既能治国安邦,又能领兵作战,堪称那个时代的瑚琏之器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礼器型”人才吗?我的观点是:当然需要,但定义变得更灵活了。比如一个程序员,若能既写代码又懂用户需求,还能协调团队,他同样是现代企业的“瑚琏之器”。关键在于能否在不同场景下发挥独特作用,就像古代礼器既能盛放黍稷,又能彰显礼仪之重。

再举个例子:某科研团队攻克技术难题时,导师指着实验数据说:“小王提出的方案兼顾了效率和成本,果然是瑚琏之器。”这里不仅表扬能力,更隐含“值得信赖”的意味。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评价往往带有长期视角——它不是对短期成果的夸奖,而是对持续价值的认可。

最后想说的是,“瑚琏之器”的比喻提醒我们:真正的栋梁之才,既要有扎实的本领,也要有适配环境的能力。就像一件好的容器,既要材质坚固,也要形状契合用途。或许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打磨专业能力和协作意识,成为自己领域里的那件“瑚琏之器”。

瑚琏之器的造句

  1. 造句 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2. 造句 没能活到知天命的年龄,对于胡林翼这样的瑚琏之器来说,无疑是辞世过早了。
  3. 造句 子贡这样的瑚琏之器都理解不了,那么现在这些有点小聪明小伎俩的人,都是些破瓶子烂罐子,他们能懂什么呢?
  4. 造句 子贡17岁那年游学鲁国,拜孔子为师,孔子曾将其比作“瑚琏之器”,说他可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