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è
  • z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è jì zhī yì

成语解释: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代指国家;役:供职。臣下对君王应尽的职责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少仪》:“为人臣下者,有谏而无讪,有亡而无疾,颂而无谄,谏而无骄,怠则张而相之,废则帚而更之,谓之社稷之役。”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社稷之役

英文翻译:The battle of state

社稷之役的意思

社:1.某些集体组织:诗社。报社。通讯社。合作社。集会结社。2.某些服务性单位:茶社。旅社。旅行社。3.古代把土神和祭土神的地方、日子和祭礼都叫社:春社。秋社。社日。社稷。4.姓。

稷:1.古代称一种粮食作物,有的书说是黍一类的作物,有的书说是谷子(粟)。2.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社稷。3.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役:1.需要为官方出劳力的事:劳役。徭役。2.强迫驱使;使唤:奴役。役使。3.旧指供使唤的人:仆役。4.战役:平型关之役。5.兵役:现役。

成语评论

"社稷之役"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别急,咱们先拆开看。"社稷"在古代代表国家,"役"通常指战争或重大任务,合起来大概能理解为"关乎国家存亡的大事"。比如可以这样用:"抗击外敌入侵的战役,是真正的社稷之役,需要全民同心协力。"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用"社稷之役"而不是直接说"重要战争"?这里藏着文化密码。这个词自带历史厚重感,让人联想到古人为保家卫国做出的牺牲。就像现在说"芯片研发是当代的社稷之役",既点明重要性,又暗示需要长期投入。

在实际应用中,这个词组可以灵活变形。比如描述个人选择:"对他而言,这次手术就是人生的社稷之役,必须全力以赴。"这种比喻用法,把抽象概念变得具象生动。不过要注意语境,日常对话用可能显得文绉绉,正式场合或书面表达会更合适。

有个有趣现象:现代人用"社稷之役"时,常带着危机感和使命感。就像去年防汛救灾时,有报道写"抗洪抢险成为长江流域的社稷之役",这种用法既突出事件的严峻性,也暗示最终会胜利的信念,完美契合成语本身的中立乐观底色。

值得思考的是,每个时代都有专属的"社稷之役"。百年前是抵御外辱,今天是应对气候变化。这种词汇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能随时代演变赋予新内涵。当我们用古语说今事时,文化脉络就在词语的更迭中悄然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