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ǎo dì jù jìn
成语解释:谓彻底干净,毫无存留。《汉书 魏豹田儋等传赞》:“用于贬义。秦灭六国,而上古遗烈扫地俱尽矣。”《晋书 儒林传序》:“惟怀逮愍,丧乱弘多,衣冠礼乐,扫地俱尽。”《隋书 高祖纪下》:“圣人遗训,扫地俱尽,制礼作乐,今也其时。”
成语出处:《汉书·魏豹田儋等传赞》:“用于贬义。秦灭六国,而上古遗烈扫地俱尽矣。”《晋书·儒林传序》:“惟怀逮愍,丧乱弘多,衣冠礼乐,扫地俱尽。”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破坏净尽
繁体字形:掃地俱儘
英文翻译:completely sweep
扫:[sǎo]1.用笤帚或扫帚除去尘土、垃圾等:扫地。扫房。2.除去;消灭:扫雷。扫盲。3.很快地横掠过去:扫射。扫视。4.全部;所有的:扫数归还。[sào]义同“扫(sǎo)”。用于“扫帚”等。
地:[dì]1.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2.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3.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4.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5.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6.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7.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8.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9.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10.底子:质地。[de]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俱:[jù]全;都:百废俱兴。面面俱到。[jū]姓。
尽:[jìn]所有的:尽数。尽人皆知。[jǐn]1.力求达到最大限度:尽早。尽着平生的力气往外一推。尽可能地减少错误。2.(有时跟“着”连用)表示以某个范围为极限,不得超过:尽着三天把事情办好。3.(有时跟“着”连用)让某些人或事物尽先:先尽旧衣服穿。单间房间不多,尽着女同志住。4.用在表示方位的词前面,跟“最”相同:尽前头。尽北边。5.尽自:这些日子尽下雨。事情已经过去了,尽责备他也无益。
“扫地俱尽”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它常用于形容某种事物被彻底清除、不留痕迹的状态。比如:“小区组织大扫除后,原本堆积的落叶和垃圾被扫地俱尽,连墙角缝隙都一尘不染。”这里既展现了集体行动的力量,也突出了“彻底清理”的核心含义。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用在打扫卫生的场景吗?当然不是!比如历史书中写道:“战乱过后,旧王朝的文化传统几乎扫地俱尽,新思想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说明它不仅指物理层面的清除,更可比喻思想、制度等抽象事物的彻底变革。
再举个现代例子:“公司引进智能系统后,纸质文件的使用率被扫地俱尽,会议室里再也见不到成堆的打印材料。”这个用法既符合时代特征,又暗示技术革新带来的改变往往不可逆转。个人认为,这种“彻底性”正是成语的魅力所在——它传递的不仅是结果,更包含着变革的决心。
或许有人困惑:如何判断某件事是否达到“扫地俱尽”的程度?关键看两点:一是范围上的全面覆盖,二是效果上的持久稳固。比如某地整治河道污染,若只是暂时清理表面垃圾,不能算“扫地俱尽”;但若是建立生态修复系统,让污染源彻底消失,才算真正符合这个成语的意境。
在文学作品里,这个成语常带来强烈画面感。如小说中描述:“侦探推开密室的门,发现所有犯罪证据早已扫地俱尽,连指纹都被专业手法抹去。”这样的描写既制造悬念,又侧面烘托出作案者的周密谨慎。从这个角度看,成语的灵活运用能为叙事增添层次感。
生活中其实暗藏许多“扫地俱尽”的智慧。就像整理手机内存时,有人选择逐个删除照片,有人却直接格式化存储卡——后者正是现代版的“扫地俱尽”。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既高效又决绝,不过也要注意区分场景,毕竟有些珍贵记忆可经不起这般“彻底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