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ǎo dì yǐ jìn
成语解释:比喻破坏得彻底。也比喻面子、威风丢失干净。
成语出处:清 梁启超《新民议 禁早婚议》:“一群之道德法律,且将扫地以尽。”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补充式;作谓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掃地以儘
英文翻译:be thrown away and swept clean
扫:[sǎo]1.用笤帚或扫帚除去尘土、垃圾等:扫地。扫房。2.除去;消灭:扫雷。扫盲。3.很快地横掠过去:扫射。扫视。4.全部;所有的:扫数归还。[sào]义同“扫(sǎo)”。用于“扫帚”等。
地:[dì]1.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2.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3.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4.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5.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6.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7.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8.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9.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10.底子:质地。[de]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以:1.用;拿:以少胜多。晓之以理。赠以鲜花。2.依;按照:以次。以音序排列。3.因:何以知之?。不以人废言。4.表示目的:以广视听。以待时机。5.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6.跟“而”相同:城高以厚,地广以深。7.姓。8.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以前。以上。三日以后。县级以上。长江以南。五千以内。二十岁以下。
尽:[jìn]所有的:尽数。尽人皆知。[jǐn]1.力求达到最大限度:尽早。尽着平生的力气往外一推。尽可能地减少错误。2.(有时跟“着”连用)表示以某个范围为极限,不得超过:尽着三天把事情办好。3.(有时跟“着”连用)让某些人或事物尽先:先尽旧衣服穿。单间房间不多,尽着女同志住。4.用在表示方位的词前面,跟“最”相同:尽前头。尽北边。5.尽自:这些日子尽下雨。事情已经过去了,尽责备他也无益。
“扫地以尽”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它的意思其实很直观。比如,我们可以说:“他花了一整天整理房间,把角落里积攒的旧杂志和杂物扫地以尽。”这里的“扫地以尽”就是指彻底清理干净,不留一丝痕迹。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成语只能用在打扫卫生的场景吗?当然不是。
举个职场中的例子:一家公司经过改革后,原有的官僚主义作风被扫地以尽,团队效率大幅提升。这时候,“扫地以尽”就不再是字面上的清扫,而是比喻某种负面现象被完全根除。为什么用这个成语而不是“彻底消除”?因为“扫地以尽”自带画面感,让人联想到用扫帚把垃圾扫出门外的果断动作,比单纯说“消除”更有力度。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能不能形容积极的事物被破坏?比如:“战火过后,小镇昔日的繁华被扫地以尽。”这种用法是成立的,但它传递的情绪就比较沉重了。这里的关键在于,成语本身是中性的,具体褒贬取决于描述的内容。个人认为,现代人可以用它来吐槽某些现象,比如“手机没电后,我的社交欲望瞬间被扫地以尽”,既幽默又贴切。
再举个历史相关的例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各国货币制度扫地以尽,推行统一的圆形方孔钱。这种用法展示了成语在宏大叙事中的适应性。有趣的是,如今我们面对海量信息时,也可以说“碎片化阅读让深度思考的能力渐渐被扫地以尽”,这时候成语就带上了反思现实的意味。
观察这些例句会发现,“扫地以尽”特别适合描述从有到无的转变过程。它不像“消失殆尽”那样温和,而是强调人为的、主动的清除行为。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这个成语反而焕发了新生命——比如形容手机清理软件“把缓存垃圾扫地以尽”,或者年轻人说“我把对他的好感扫地以尽了”。这种古老表达与现代生活的碰撞,恰恰说明了汉语的鲜活生命力。
最后值得思考的是,当我们频繁使用“扫地以尽”形容各种事物时,是否也在无形中简化了复杂的变化过程?就像擦黑板时留下的粉笔印,真正的“扫地以尽”或许只存在于语言世界,现实中的改变往往需要更多时间和努力。但无论如何,这个成语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动有力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