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īng xīn diào pò
成语解释:见“惊心动魄”。
成语出处:清·无名氏《惧内供状》:“将登山临水,总是惊心吊魄之场。”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说明事物
繁体字形:驚心弔魄
英文翻译:be struck with fright
惊:1.害怕;精神受到刺激,感到不安:惊慌。吃惊。2.惊动:打草惊蛇。3.骡、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马惊了。
心:1.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稍偏左方,呈圆锥形,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内部有四个空腔,上部两个是心房,下部两个是心室。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也叫心脏。2.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心思。心得。用心。谈心。一心一意。你心想到哪里去了?3.中心;中央的部分:江心。圆心。重心。4.二十八宿之一。5.姓。
吊:1.悬挂:门前吊着两盏红灯笼。2.祭奠死者或慰问死者的家属等:吊丧。3.用绳子向上提或向下放:把篮子吊下来。4.收回:吊销。5.给皮桶子加面或里子:吊皮袄。6.把球轻轻打到对方防守薄弱的地方:吊底线。打吊结合。7.量词。旧时钱币单位。一千个制钱或值一千个制钱的铜币数量叫一吊。
魄:1.迷信的人指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精神:魂魄。2.魄力或精力:气魄。体魄。
“惊心吊魄”这个词,听起来是不是让你联想到一些紧张到呼吸暂停的场景?比如电影里主角命悬一线的瞬间,或是悬崖边摇摇欲坠的巨石突然滚落……但这个词到底该怎么用?咱们先看个例子:
深夜独自走山路,背后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心脏猛地揪紧,手心冒汗,耳朵拼命捕捉每一丝声响——这种惊心吊魄的体验,你是否有过?其实这类场景的关键在于制造强烈的心理冲击,让旁观者跟着捏把汗。
有人问:这个词和“惊心动魄”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像孪生兄弟,都强调极致的紧张感。不过“吊魄”更突出对精神状态的持续牵引,像是把人的注意力吊在半空,比如足球赛最后时刻的绝杀进球,观众席此起彼伏的惊呼声就是最好的注解。
记得去年台风天亲眼见到行道树被连根拔起,树干擦着公交站牌轰然倒下,金属棚顶被砸出凹痕的瞬间,整条街的人群像被按了暂停键。这种惊心吊魄的真实事件,比任何特效大片都更具冲击力。灾难面前的渺小感,反而让我们更珍惜日常的平静。
职场中同样存在这类时刻。新人第一次做述职汇报时,投影仪突然黑屏,台下二十多位高管的目光像探照灯般扫过来。这时候深吸一口气,抛开PPT即兴发挥的经历,事后回忆反而成了职场蜕变的里程碑。紧张本身不是问题,关键看我们如何转化这种能量。
个人认为,这类成语不仅是语言工具,更是情绪放大器。当我们描述“窗外的闪电几乎劈到阳台”时,加上惊心吊魄四个字,听众眼前会立刻浮现带着焦糊味的空气和炸开的蓝紫色电光。汉语的凝练之美,就在于用有限的字词打开无限的想象空间。
下次遇到让你肾上腺素飙升的场景,不妨在心里按下记录键。这些惊心吊魄的片段,就像生活特意安排的过山车,经历时觉得煎熬,回味时却成了独特的人生勋章。毕竟没有波澜的故事,怎能称作精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