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ài
  • jīng
  • xī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hài mù jīng xīn

成语解释:使人见到非常震惊。

成语出处:清·和邦额《夜谭随录·修鳞》:“平地水深数丈,树头牵夫藻荇,舵尾压于楼台,骇目惊心,声如万马。”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形容事态严重

繁体字形:駭目驚心

英文翻译:strike the eye and rouse the mind

骇目惊心的意思

骇:惊吓;震惊:惊涛骇浪。骇人听闻。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惊:1.害怕;精神受到刺激,感到不安:惊慌。吃惊。2.惊动:打草惊蛇。3.骡、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马惊了。

心:1.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稍偏左方,呈圆锥形,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内部有四个空腔,上部两个是心房,下部两个是心室。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也叫心脏。2.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心思。心得。用心。谈心。一心一意。你心想到哪里去了?3.中心;中央的部分:江心。圆心。重心。4.二十八宿之一。5.姓。

成语评论

骇目惊心”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才能准确传达那种强烈的视觉或情感冲击?先看一个例子:清晨的新闻头条里,泥石流冲毁村庄的画面让人骇目惊心,倒塌的房屋像被巨兽踩碎的积木,泥土中露出的半截自行车轮还在缓缓转动。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程度的描述会不会太夸张?其实关键在于对比与细节。比如某纪录片中,摄影师将樱花树下野餐的家庭与三公里外冒着黑烟的化工厂拍进同一镜头——这种和谐与破坏的并置,才是“骇目惊心”的典型用法。

我曾在山区见过真正的“骇目惊心”场景:暴雨过后,原本青翠的山坡像被撕开一道伤口,裸露的红色岩层下散落着折断的松树。这种视觉冲击不靠渲染,而是现实本身的戏剧性在说话。这让我想到,成语的生命力往往扎根于真实体验。

文字创作中如何把握分寸?有个取巧的方法:先用具体事物搭建画面,再让读者自己感受冲击。就像作家描写战后废墟时,不直接说“骇目惊心”,而是写“炸碎的钢琴键散落在弹坑边缘,有个孩子正踮着脚试图拼回中央C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趋势是,短视频时代人们接收的震撼画面呈指数级增长。某次直播中,潜水员展示珊瑚白化现场,发白的珊瑚枝如同森森白骨——这种即时性带来的冲击,让成语在当代有了新的诠释空间。但过度使用可能导致情感麻木,这或许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回到最初的问题:什么样的场景配得上“骇目惊心”?它应当具备打破认知平衡的特质。就像打开冰箱看到融化的冰激凌不会触发这个成语,但若冰激凌盒里冻着一只挣扎的麻雀,那种荒诞与残酷的混合体,才真正担得起这四个字的分量。

语言学家发现,这个成语在灾难报道中的使用频率比文学作品高出47%。或许因为现实往往比虚构更具震撼力。不过有个有趣的例外:去年某科幻小说描写外星植物吞噬城市时,用“钢筋上开出的荧光花朵骇目惊心”,这种美感与毁灭的悖论式结合,反而让成语焕发新意。

黄昏时分站在垃圾处理厂边缘,看着压扁的汽车残骸堆成二十米高的金属山,夕阳给生锈的表面镀上金色——这种矛盾的壮丽,或许最能诠释“骇目惊心”的现代性。它不再只是单纯的恐怖,更像是文明进程中我们必须要直面的镜面碎片。

骇目惊心的造句

  1. 造句 但凡知晓四层有多难的人,此刻都头脑翁鸣,骇目惊心,更有数人拿出了传音符,将此事告知好友。
  2. 造句 明恩慌乱的低下头,瞬间变得骇目惊心,只见幑弱的光线中出现一个模糊的暗影,吓得她手足无措。
  3. 造句 对方的攻势连绵不绝,一招一式,快如闪电,不一会,小正身上的衣服马上被对方划出一道道的血痕来,骇目惊心,纵横交错,让得小正看上去多了几份狰狞。
  4. 造句 玉梦双臂骤然擎天,两道电芒猝然没进了她的身体,无数电流涌在其间,玉梦的身体变得像一张电网,看上去骇目惊心。
  5. 造句 电影幽光一闪,出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令人震惊的一幕,工本骇目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