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īng xīn diào dǎn
成语解释:形容十分害怕或担心。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2回:“我们在这里也是惊心吊胆。”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恐惧时
繁体字形:驚心弔膽
英文翻译:be always on tenterhooks
惊:1.害怕;精神受到刺激,感到不安:惊慌。吃惊。2.惊动:打草惊蛇。3.骡、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马惊了。
心:1.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稍偏左方,呈圆锥形,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内部有四个空腔,上部两个是心房,下部两个是心室。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也叫心脏。2.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心思。心得。用心。谈心。一心一意。你心想到哪里去了?3.中心;中央的部分:江心。圆心。重心。4.二十八宿之一。5.姓。
吊:1.悬挂:门前吊着两盏红灯笼。2.祭奠死者或慰问死者的家属等:吊丧。3.用绳子向上提或向下放:把篮子吊下来。4.收回:吊销。5.给皮桶子加面或里子:吊皮袄。6.把球轻轻打到对方防守薄弱的地方:吊底线。打吊结合。7.量词。旧时钱币单位。一千个制钱或值一千个制钱的铜币数量叫一吊。
胆:1.胆囊的通称。2.(胆儿)胆量:胆怯。胆大心细。胆小如鼠。壮壮胆儿。3.装在器物内部,可以容纳水、空气等物的东西:球胆。暖水瓶的胆。4.(Dǎn)姓。
“惊心吊胆”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才贴切呢?举个例子:小明第一次参加演讲比赛,站在台上时手心冒汗、声音发颤,台下观众的目光像探照灯一样打在他身上。这时候就可以说:“他怀着惊心吊胆的心情完成了人生第一次公开演讲。”这里的“惊心吊胆”精准传达了既紧张又害怕的复杂情绪。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单纯的“害怕”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这个成语特有的画面感——仿佛心脏被悬在空中,时刻担心会掉下来。就像深夜独自看恐怖片时,明明吓得捂住眼睛,却又忍不住从指缝偷瞄屏幕,这种矛盾状态正是“惊心吊胆”的生动写照。
最近在公园看到个有趣场景:五岁小姑娘战战兢兢地靠近池塘喂鸭子,每当鸭子扑棱翅膀她就后退两步,反复十几次才把面包屑扔出去。家长在旁边笑说:“这孩子从早上就开始惊心吊胆地准备喂鸭子了。”你看,连孩童的日常小事都能用这个成语,说明它并非只能用在重大场合。
或许有人疑惑:现代人还常用这个略显文雅的成语吗?据我观察,在描写心理活动时它仍是利器。上次同事描述他帮老板代收重要快递的经历:“捧着那个文件袋坐地铁,全程惊心吊胆,生怕折了角。”比直说“紧张”更有感染力,不是吗?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成语自带动态过程感。就像坐过山车时,从缓缓爬升到俯冲而下的那几秒,恰是“惊心吊胆”的最佳诠释时刻。它不只是静态描述情绪,更暗示着某种即将到来的未知变化,这正是其语言魅力所在。
下次遇到既期待又害怕的场景,不妨试试用这个成语。比如给暗恋对象发信息时的忐忑,或者等待重要考试结果时的焦灼,你会发现它像把多功能钥匙,能打开许多情感表达的大门。语言本就是活的,用得多了,自然就顺手了。